铁海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国资委2013年以来央企累计上交税费18
TUhjnbcbe - 2023/1/6 8:47:00

11月18日,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年底的31.4万亿元增长至年底的75.6万亿元,年均增长10.3%。中央企业营业收入从22.3万亿元增长至36.3万亿元,年均增长5.5%。

年-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从1.3万亿元增长至2.4万亿元,年均增长7.5%;净利润从0.9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年均增长7.9%。

年中央企业上交税费2.4万亿元,比年增长35.5%。年以来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八分之一。

到年,47家中央企业进入《财富》世界强,21家进入全球品牌价值强。

央企上市公司层面,*的十九大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从约户增加至近户;年,中央企业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共21户,合计融资.6亿元,户数和规模均创近十年来新高。对于非主业、非优势、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平台,一些企业通过转让控股权、腾笼换鸟、主动退市后重新上市等方式积极予以盘活,实现吐故纳新。

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向所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近6亿元,多个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同时积极利用上市平台筹集资金助力主业实业发展,五年来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资金超过亿元,通过发行各类债券或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约3万亿元。

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中央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中央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企业*的建设切实加强,国资监管体制得到系统性重塑,企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顶梁柱”作用充分彰显,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主力*作用充分发挥,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姓*为民*治本色充分体现。

一、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央企业迈出高质量发展实质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形势要求,中央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导向鲜明树立,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规模质量效益齐头并进,国民经济发展“顶梁柱”“顶得住”作用进一步凸显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年底的31.4万亿元增长至年底的75.6万亿元,连续跨越了40万亿、50万亿、60万亿、70万亿四个大关,年均增长10.3%。中央企业营业收入从22.3万亿元增长至36.3万亿元,年均增长5.5%。

2.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中央企业构建起以“两利四率”(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加速推动中央企业从过去偏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稳增长。

年-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从1.3万亿元增长至2.4万亿元,年均增长7.5%;净利润从0.9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年均增长7.9%。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比年提高1.8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为2.5%,比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9.4万元/人,比年增长82%;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在管控线以内,近年来持续下降。

年中央企业上交税费2.4万亿元,比年增长35.5%。年以来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八分之一,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

3.上市公司质量不断优化

进退有序,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进一步深化。*的十九大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从约户增加至近户;年,中央企业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共21户,合计融资.6亿元,户数和规模均创近十年来新高。对于非主业、非优势、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平台,一些企业通过转让控股权、腾笼换鸟、主动退市后重新上市等方式积极予以盘活,实现吐故纳新。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上市平台功能作用有效发挥。*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向所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近6亿元,多个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同时积极利用上市平台筹集资金助力主业实业发展,五年来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资金超过亿元,通过发行各类债券或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约3万亿元。

切实提升治理效能,规范运作和股东回报走在市场前列。*的十九大以来,央企A股上市公司累计上缴税费总额达6.9万亿元,占A股公司上缴总额的近四成;合计实施现金分红1.5万亿元,占A股公司派现总额的约两成。

(二)硬指标软实力并驾齐驱,对标世界一流“主力*”“排头兵”作用进一步体现

1.以实际举措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步伐

找准定位对标一流。以对标评价为先导,聚焦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关键指标,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研究,构建完善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短板差距,明确建设目标,部署重点任务。

典范引领创建一流。以示范创建为牵引,遴选航天科技、中国宝武等11家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央企业,深入实施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引领提升全球竞争力。以管理提升为抓手,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聚焦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八个重点管理领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举措,选树推广个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模式,形成比学赶超态势。

2.以实践成效坚定加快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信心

一批企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进入《财富》世界强的中央企业从年的43家增长到年的47家,发电、航运、船舶等行业中央企业主要效率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网、通信等行业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工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

一批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进入全球品牌价值强的中央企业从年的13家增长到年的21家,打造了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

(三)经济大盘社会大局同稳,构建新发展格局“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1.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

着力强化国有资本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提升国防*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保障水平;着力强化保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务能力,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央企业全力做好煤电油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保供稳价,不计代价坚决打好能源保供攻坚战,年中央企业的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了10亿吨,全年发电量达到了4.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0.2%;加强通信、铁路、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行管理,建成运营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承建川藏、藏中、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等一批投资大、收益薄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动力电工程,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2.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骨干作用

中央企业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当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和产业协同合作的组织者,带头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好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目前已分两批遴选出16家链长企业,在统筹产业链发展、补齐短板弱项、锻造长板优势、强化供需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互利共赢产业生态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应对疫情冲击,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部分中央企业,通过提前统筹部署、优化调整负荷,充分保障下游企业原材料需求,以点带链、以链带面,带动下游企业快速复工复产;航空运输、远洋海运、物流运输等中央企业充分发挥基础性保障功能,“中储智运”“我找车”等智慧物流平台高效运营,全力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供应链物流畅通稳定。

3.在促进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落实国家助企纾困*策,通过降电价、降气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有力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减租.4亿元,惠及16万户租户,其中对涉及到疫情中高风险所在的县级行*区域租户减租56.1亿元,惠及租户3.9万户。中央电网企业实行欠费不停供,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设立6个月的费用缓交期并免收滞纳金;减少中小企业代理购电成本亿元;配合地方清理转供电加价等不合理收费,降低用电成本亿元。

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拓展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26组47家中央企业实施重组整合,新组建、接收企业9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企业,稀土、物流、通信铁塔、油气管网、电气装备等领域资源整合取得重要成果,中央企业数量从十年前家调整至98家,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

1.有力发挥国有经济功能作用

整合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资源,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有效提升稀土资源国际影响力。组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推动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系统集成,综合方案解决能力大幅增强。设立中国物流集团,加快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更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宝钢、武钢重组组建中国宝武,促进行业产能利用率和企业经营效益快速提升,并带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万吨。整合油气管网资产组建国家管网集团,切实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提升运行效率。南车、北车重组组建中车集团,加大集中研发投入力度,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3.有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两化”重组新设中国中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万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两船”重组组建中国船舶,年企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均超过20%,均居全球第一。中国远洋海运成立后,集装箱运力跃居世界第三,实现综合船队、散货运输、油气运输、杂货特种运输、码头运营及船员管理六个世界第一。

(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瘦身健体,加快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业处置,持续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有力促进企业轻装上阵,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1.有力有序剥离清退“两非”“两资”

中央企业加强主责主业管理,扎实开展“两非”剥离专项治理工作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清理处置,截至年上半年,“两非”剥离完成率达99.7%。年以来通过产权市场公开处置企业股权、资产共计亿元。截至年底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户数占比达93%,主业投资占比达97%。

2.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处僵治困”任务

国有企业承担了全国约80%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8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0.5万人。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实现整体扭亏盈利。全面完成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任务,中央企业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1余户亏损子企业整体实现大幅减亏。

3.持续深化压减工作

建立中央企业压减工作长效机制,截至年底,累计减少存量法人户,占比38.3%,管理层级全部压缩在5级以内,基本扭转了法人户数无序增长的局面,实现了户数增长与经营发展速度基本匹配、管理链条与资产收入规模基本匹配。为推动中央企业再瘦身、再优化,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启动新一轮央企“压减”工作,下决心清理退出一批企业、优化整合一批企业、重点监控一批企业,进一步精简法人户数,力争将集团公司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以内、大多数企业法人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同时,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截至年6月底,清理退出长期不分红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项,累计收回资金亿元。

(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企业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网电力、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集成电路、高端机床等细分领域实力明显增强。

1.持续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改造优供给。中央企业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加大技改力度,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

数智赋能优效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落地。

绿色转型优生态。大力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电网企业开展绿电交易试点,电力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市场机制建设,建材企业打造玻璃生产零排放示范线,引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2.持续加大新兴产业布局

新兴产业投资增长快。中央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等作用,持续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投资额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1.3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0%,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完成额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80%。

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快。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电子商务、区块链等一批数字创新平台,创建物流大数据、海工装备等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天翼云,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

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快。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户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年投资超过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凝聚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知识、人才积累,不断突破难题、攀登高峰,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担当、敢打头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劲动能。

(一)“一个机制”夯实制度基石

国务院国资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专门成立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集结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力量,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中央企业和科研人员普遍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资委2013年以来央企累计上交税费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