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荣富图片为《人民画报》报道照片
如今秀洲国家高新区的高照街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是高照公社的的一块区域。那时,当地的农民主业是种植水稻,所以,每当插秧时节,“面向*土背朝天,弯腰弓背苦种田”就是对这里农民下田插秧这辛苦活儿的生动写照。弯腰弓背手插秧,一直是祖上留传下来的作活方式,为了改变这一辛苦的插秧活儿,当地出生的一位种田人,经大胆探索、精心钻研,研制出了全国首创的“小苗带土插秧机”,这位青年名叫袁水根。
1
年夏,正是而立之年的袁水根,从新塍农机厂(益友冰箱厂前身)回乡到高照公社革命大队,被安排在大队机埠当机手。当时正值农村“双抢”季节,社员们常常是起早落夜,忙得不可开交。在机埠当机手的袁水根,每当看着社员们在田间艰辛劳作、特别是弯腰弓背插秧时,就会在脑海中思索:这样弯腰弓背手插秧多辛苦啊!假如能制造一种机器来代替手工插秧,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他正在机埠上班,又想起弯腰弓背手插秧的情境。这时,他盯着抽水机的喷水,对着哗哗的流水产生了联想:过去水田灌溉不也是在龙骨水车上靠人的双脚踏板车水,多少人磨破脚底也灌不了几亩田吗?现在有了抽水机,只要电闸一合,一大片水田的灌溉问题就解决了。袁水根想,水田灌溉能用机器,插秧也一定能用机器,人家能造出抽水机,我能不能造出插秧机?毛主席指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使水田插秧能实现机械化。
制造插秧机的想法就这样在袁水根脑海中产生,有了制造插秧机的想法后,袁水根又根据当时正推广的水稻小苗带土移栽,考虑到要造就要造适用于小苗带土移栽的机器,假如有了这种插秧机,农民兄弟插秧时再也不用弯腰弓背了。袁水根就这样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造出小苗带土插秧机。
当时袁水根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社员群众听,社员们也热情鼓励他:“你要是能造出插秧机就好了,不仅以后插秧不用弓背弯腰了,而且‘双抢’期间的劳力紧张问题能得到解决了。”社员们的鼓励也增添了袁水根造插秧机的勇气。为了实现造出插秧机的目标,他真是到了夜不能寐、食不思进的程度,一台台插秧机的轮廓时时在他脑中浮现。
可真的要造出插秧机,并不是容易的事,只上过三年小学的袁水根,既不会画图、也不会计算,平时又很少接触机器,面临的困难非常多。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袁水根就是那个认定目标不放松的有心人。
2
制造插秧机的第一道工序是先要画出插秧机的图纸。袁水根首先要钻研画图,白天没有时间,就在晚上钻研、试画,家里没有电灯,就在煤油灯下伏案而作,就这样用铅笔在纸上一张又一张地画,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画图的纸无钱购买,他就去捡人家包装过农药“乐乐粉”的纸袋,撕开抹平后用。
因为不识多少字,更没学习过制图,不懂制图常识,他就完全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干劲,先用竹筷、铁丝、橡皮筋、绳子作材料,反复琢磨,搭出一个个模型,再比照着这些模型,画着自己想象的插秧机立体图。在试制样机过程中,他经过一百多次修改,画制了70多张图纸,才绘成了一张他自己较为满意的小苗带土插秧机图样。
图纸有了,就要着手制造样机,但是根本没有制作材料,为了凑齐木料,他竟将自己的婚床拆了,用这些木条来制作插秧机的机架,秧箱要用铁皮,他就将家中的花铅皮水桶剪开来用上去。这些举措一度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他总是笑而面对,并一次次耐心地做家属的工作。当时的袁水根,真是一心扑在插秧机的研制上,为了制出插秧机,什么都可以牺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的刻苦钻研,年5月,袁水根的第一台插秧机样机终于出来了。社员们闻讯赶来,高高兴兴地帮助抬到田里试插,没想到,秧没插完两行,机器就坏了。当时,也有人讽言讽语说:“算了吧,种田人想造插秧机,工厂里的技术员、工程师还派啥用场”。但大多数社员还是鼓励袁水根不要泄气,继续试验。
袁水根没有气馁,鼓起勇气,开始第二台样机试制。但是几次大田试插又都失败了。这时的袁水根真是彻夜难眠,反复思索失败的原因,走访社员群众听取意见,后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是插秧的秧爪不理想。于是他把精力集中在改制秧爪上,多次到田间认真观察社员的各种插秧动作,回来再反复研究、反复修改,再到田头与社员一起分析研究秧爪改进后试插的情况,最后制成了一种三角形结构的指压式秧爪,再到大田试插,几次下来结果喜人,既不带粘土,又不伤秧苗,效果非常好,改进后的试插终于获得成功,袁水根高兴极了。
3
样机出来后,也得到了*府的支持,在当时物资巨缺的情况下,公社还是给了70公斤铁丝支持他扩大试制,*府的支持增添了袁水根继续钻研的信心,这时的他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更多支持和重视,当即向省农业机械局、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省农业机械实验场写了信,求助上级领导的支持。
在得到上级领导支持后,为了扩大试制量,也为有较好的试制条件,他曾到新塍农机厂进行试制。但一段时间后,因为袁水根是高照人,故乡情重,又重新回到高照农机站开辟一块场地,找了一个助手,开展较大规模的试制工作。
年,正是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号召十周年之时,而且正值“小苗带土移栽水稻秧苗有效增产技术措施”推广之际。抓住这一契机,袁水根对插秧机在使用样机的基础上,又作了一系列改进,将梳插式改为打击式,后又经省、地、有关农机科研人员一起攻关、改进,使插秧机操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插秧的质量,并于年12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将此插秧机定型,定名为“南湖70型小苗带土插秧机”,并下达一次生产台的任务。“泥腿子”袁水根研制插秧机获得成功。
“泥腿子”造出了插秧机,成了当时热点新闻。《嘉兴日报》、《浙江日报》连续报道,袁水根和他的插秧机也登上了《人民画报》,在嘉兴掀起了推广袁水根“南湖70型小苗带土插秧机”的热潮。同年12月22日至28日,地、县分两次在嘉北公社吴家桥大队召开以插秧机为主的农机现场会。
元旦前夕,气温都在零度上下,为完成年推广台的任务,在冰冻水田里搞了个机插现场会,有20个公社农机站及新塍农机厂共34台“南湖70型小苗带土插秧机”样机同时下田插秧,在严寒的冬天里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年,小苗带土插秧机在嘉兴全面推广使用,从70年代中期起,浙江插秧机的科研、试验、使用等主要活动基本都在嘉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