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八
TUhjnbcbe - 2023/3/10 9:12:00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八)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民俗小屋

红山居然之家,赤都怀旧小屋,外观青砖素黛,一派仙风道俗,设计复古,原创民间,展示的物美绝伦并古色古香,时代要素凸显,眼前一亮赫然一新,身临其境别有洞天,触动观众心灵,如果有一个约定,一定会把你拉进古老的从前。

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一门添百福。这个标有门牌“初头朗村”号的民俗小屋,红对联,木板门,高门槛,土坯炕,门帘窗,七印锅,灶火坑,扒火盆,灰耙子,小饭桌,搪瓷盘,大茶缸,罩子灯,苇编席,炕笸箩,床头柜,戏匣子,收音机,电视机,梳妆镜,报纸墙,墙壁子,挂蓑衣,花褥被,双人荞麦皮大枕头,花红柳绿,棚壁生辉,财气盈门,喜气冲天,小生活,大世界,说啥有啥,应有尽有,满屋的社会生活,满屋的人间幸福。

统俗民居唯独有,包罗万象屋中藏。在内蒙古赤峰市赤都文化驿站,合理利用区间一隅,巧妙设计民俗小屋一间,汇聚民间精品物件,架起大众怀旧心理的桥梁,从”孩子老婆热炕头”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变革,感悟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让人产生睹屋想家、有家爱国的审美思想,从中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珍惜现代生活,更加感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药碾子

碾槽对轮盘紧咬相轧,唇齿相依严实可缝,碎碎碾碾,内忧外患,装进去体无完肤,等着的只愿奉献,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治病救人”,路程漫漫,自行修远,今卧赤都,是待疗伤,还是邀功?

药碾子,也叫惠夷槽,盛行于华佗行医时,是中医碾药的主要工具,有石制和铁制两种,其中铁制的比较普遍,它由铁制的碾槽和像车轮的碾盘组成。

据传说,药碾子与华佗行医有关。有一铁匠,无儿无女,开了个小铁匠铺,靠打制民俗农具为生。一次,炉火崩炸,烧成重伤,铁匠铺停业。华佗得知,心想铁匠不容易,还经常为民众免费服务,很感动人。华佗每天为他治伤,至于药钱华佗只字不提。铁匠伤好后来药铺付账。华佗说:你的伤好了,我就高兴,药钱要,算我帮忙了。铁匠感动得直流泪,回到家里,想到华佗为他治伤碾制药面时,累得满头大汗,就决定给华佗铸造一个能碾碎药物的器具,以减少华佗和徒弟碾药时的劳累。经过反复琢磨,铁匠铸成了一个凹字型的药槽和一个圆轱辘,用圆轱辘在槽里来回碾。一试成功,可这东西叫啥名字呢?他正想着,一位教书老先生来铺子打东西,铁匠就把自己报恩的缘由说了一遍,请老先生给起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就叫惠夷槽吧。惠是赠,合救命报恩之意;夷是平安,表示把你的伤治好化险为夷;槽,碾药之器。这就把你的心意全包含进去了。铁匠听了,正合心意,连声说:好,好,就叫惠夷槽。铁匠立即送给了华佗,从此“惠夷槽”成了医家必备之物,流传下来,人们又称其为药碾子了。

如今,药碾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新一代中药碾磨机所取代,但古老的民俗文明仍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嘎啦喳

女孩的专利,二人擂独斗,嘎嘎啦啦喳喳,骨感到游戏人生,满语缔造玩具文明,蒙汉同艺,用一小布口袋装上玉米粒或沙子什么的,耍到西阳掌灯,笑声沉睡了地盘,把憧憬带到追梦里,村头时常送走出嫁女,留下了圆浑尕古的嘎啦喳。

嘎啦喳,赤峰一带就有羊嘎啦喳、猪嘎啦喳、牛嘎啦喳和马嘎啦喳等,满语叫嘎拉哈,这玩意儿曾在中国东北地区很流行,北京人还是多称呼为:羊拐。抓拐还是耍拐,文字表达还真说不清楚,因为北京土话叫“chua(三声)拐”。我家乡叫羊腿骨,就是羊后腿的膝盖骨,比较其它动物的膝盖骨,羊拐骨显得方正,约普通麻将牌大小,四方四正的,符合游戏玩耍的规律。

小时候,初头朗村有一个西营子,我们何家胡同,就有何桂玲和郎凤云俩个小姑姑,比我大几岁,经常在碾盘上玩嘎啦喳,这游戏女孩子独享,我们男孩子只有站在旁边看热闹,有时还扬沙子使坏,惹得二人揍我一个人,叫俩打一。女孩子手巧,一副四块,外加一个沙包,坐在台阶上,沙包翻飞,羊嘎啦喳任凭摆布,让你眼花缭乱。四个大面各自有名:坑儿、背儿、耳儿或者轮儿、真儿,每个代表一定的分数,最后比试双方决出输赢,玩的童真开心,高高兴兴偃旗息鼓。

嘎啦喳,除了社会娱乐性,还可以做文玩物件儿,如做手串和挂件,就有很多雕刻的玉石作品,特意雕刻成嘎啦喳的样式表示吉祥,留下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石头门墩

门当石对,安身立命,墙里墙外,皇家与显达不同,平民与富人又有两样,这个世界上最普通常见的东西,往往会遗忘,忽略了曾经的记忆,眼里有爱,心中有情,石头旧物初醒,铁石心肠,痴恋沉沦并深爱,如同眼前的石头门墩。

记忆中的老门墩,独特的中国民居特色,古人云:“宅,所托居也”,乃安身立命之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宅子的脸面,门前的门墩石,几乎过去的农家都有一对门墩,就是最穷的人家也摆上两块可乘凉稍息的石头,可称门座、门台,都寄托了主人的美好祝愿。

门墩最早是由门枕石演变而来,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窝槽用于插入门纂,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起到固定门轴的作用,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一整块的门枕石被人叫做“门当”,而门框上突出的门簪则叫“户对”,一对在下,一对在上,便是“门当户对”的由来。渐渐地,在后来的漫漫岁月里,门枕石在外面的部分独立地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门墩文化。

门墩可以分成皇家门墩、文武官门墩、豪富门墩及民宅门墩。皇家和官府的门墩,大多数都是汉白玉的狮子,透着威风。高级武官的是抱鼓形狮子门墩,而低级武官只能用刻有兽首的抱鼓型门墩。高级文官的是箱形狮子门墩,低级文官只能在门墩上雕刻纹样。明清时,出现“商而优则仕”的现象,很多富豪门前,也会摆放上不同样式的门墩。民宅门墩,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只能用木质或石头门墩了,门墩的雕刻形制和纹样繁多,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云开天可语,石泮赤峰归。

.电影放映机

趁机捉影,眼界大开,铁肩担道义,青史留美名,说书唱戏劝人方,屏幕共享成趋势,打下心灵的影印,添满精神渴望,坐着驴车下乡,肩扛也可过山岗,发电机拴着齿口片子,鼓捣会说话的影子,哄了一个时代的夕阳红,恋恋不舍,刻古铭心,留下多少村头露天的记忆,在脑海里放映着人生的电影。

在博物馆看到一台“长江牌F一16铟灯电影放映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产的,最大特点是轻便,与扩音机一体,灯泡是双曲面灯泡、溴钨灯或铟灯,这样放映的电影收到良好的投影效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曾经在社会生活舞台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影是一种文化传播工具,有它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象征着一个时代,这些美妙美唤的电影艺术映照着历史与文化的意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希冀。处处皆景,处处皆情,小小放映机,多样场景展现,富于变化和灵气,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剥蚀不去它古拙生动的风神,也淘漉不去它的世俗人情,电影上的画面,共同化为广阔无边的理想境地。在它们的变化组合中,感人的英雄故事,动人的经典事迹,展现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正能量。

追星赶月看电影,红色时代铸典范。小时候,怀念那个年代,电影染满了蹉跎岁月的风霜,经历印满了追剧影像的足迹,看到的是的英雄事迹,听到的是赞颂壮丽的誓言,是电影放映机造就了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广播喇叭

在火红的年代,声音波远,有线传输,拉到千家万户,挂于堂屋之上,开门第一件大事,伴着《东方红》的歌声,坐在炕头听广播,是每天的精神“大餐”,听“新闻联播”知晓天下大事,在年复一年的四季生活中,广播喇叭牵着每个中国人民的手,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广播喇叭,是70年代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每天都为人们带来世界和全国的各种时*信息和动态新闻,丰富了人们多彩的文化生活。当时,每个公社都有广播站,从大队到生产队都有广播专线,在社员住地架设很多电线杆子,安着广播高音喇叭,每户都拉上广播小喇叭,每到早晨中午晚上,每个村子,家里家外,同声共响着广播的声音。

小时候,对广播喇叭很稀罕,从外屋拉进一根电线,接到喇叭上,再接上一根线插到屋地里,浇一舀子水,喇叭就响了,觉得很好玩,有时一直听到《大海航行靠舵手》音乐结束。在听着广播长大后,身边有很多新鲜事物,觉得听别处还不如宣传本地,就试着写新闻投稿,结果一稿打响,“本台通讯员报道"之声,经常在广播喇叭中播出,本地新闻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把家乡写出名了,彰显出广播喇叭的社会促进作用。

声音也有失语的时候,伴着乡愁成长的过去,家乡显得年轻了,世上的事情不是吹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广播喇叭也有无话的节目在上演,舞台是人类不断技术革新的播音者,后续更有很多的观众有话可说。

.蒿子扫帚

庭生院长,纯朴到就地取材,清扫农家当院和落叶及屋尘,捒手之劳略显可贵,勤俭足以证明廉洁自律,人为的修养,铸就内心世界的富有,悠悠岁月,几度过往,扫帚一挥间,清理乡愁,有多少康寿年丰的故事,留下这把蒿子扫帚,是否还有想家的感受,真正懂得的人才会知道,这是一个家族的传奇,其内涵让思想成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蒿子属于野生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为*绿色且有香味,有很高药性作用。这是一把奇特的蒿子扫帚,是用一棵家养的蒿子捆绑而成的,结实耐用,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小时候,在大生产的六十年代,房子前都有积粪坑,一年在靠墙角的边上,据父亲讲,那年天涝,就生长几株大蒿子,疯长半人多高,秋天让爷爷捆起来当了扫帚,祖孙三代人,一直几易搬家也没扔掉,始终当宝贝放在高处收藏着,留个永久念想,变成今天的民俗物件。

.农家锄具

工田劳作工具,返璞归真,大道至简,隐于市井,居于赤都,其以铲除杂草为己任,锄下有火有水,深浅适中,根植于民俗物件中,玩味历史,用柄物说话,农人几多用,共促庄稼丰收,统归农用锄具。

农家锄具,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发明了用石头做的锄头,用来从事种植农作物,到了汉朝,汉人就把石锄头,改成铁锄头。分为耪地长柄板锄、薅锄、条锄三种,南方人称为铩虎铲,是一种农业主要生产工具。长柄锄头,由锄板、锄钩和锄箍组成,构造为D形,角度可依法而调整,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在作垄、耕垦、盖土、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中皆可使用。板锄,宽20cm---30cm左右,高比宽略长。薅锄,刀身宽大而锋利,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条锄,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积的深度挖掘,常用于土质坚固的地方,也常用来挖掘埋藏在土壤里的块茎植物等。

在赤峰一带,受辽文化的拓疆围地的影响,农耕用具使用的比较早,有关锄头的诗就有记载,如《四时田园杂兴》中写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今,农业机械化取代了农家锄具,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最好的诠释。

.煎饼鏊子

生铁铸就,油亮铁青,曾经忙于灶火坑,一张一张掸民情,向过往摊牌,与古人致敬,触动多少味蕾,陪伴大葱蘸大酱,走过清明季节,营驻庄户人家,东借西挪,这就是共用无定所的煎饼鏊子。

看到久违了的煎饼鏊子,隐约还可以闻到上面熟悉的香味儿,触动心灵。那个年代掌握摊煎饼技艺,似乎是衡量是否为合格主妇的唯一标准,想起这家乡往事,追回童年记忆,回味无穷。

煎饼鏊子,是生活物件,从远古的石鏊子演变而来,后来发展到用生铁浇铸一体的圆形炊具,有三条支腿,高约20公分左右,做工精巧,厚古器妙,堪称用具一绝。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妈妈都提前淘小米、玉米碴和*豆碴,泡两天后再推小磨,把磨成粥样的糊糊发酵一天,就开始摊煎饼了,那时家里招来很多妇女前来学习,很热闹,从摊煎饼看出施善的成份,邻里之间的分享,在农村市井生活的空里间里,那个焦*微脆甚是香甜的味道,永远是妈妈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

.老泥瓦器

农耕烟火气,集土成大器,窖火烧泥塑,掬水月在手,从皿变钵,鼓盆而歌,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阙如之憾,惟不涉笔,却也造就手工民俗之*,追溯陶器的前世今生,感悟味蕾上的乡情,为人类所共享,留下赤峰泥瓦盆的记忆。

泥瓦之盆,发迹于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为正宗元素,盆与碗、钵是近亲,外形相似,因其形状要比钵大,故而称之为盆。其拘于泥塑烧制,口大底小,多为圆形,指盛放东西、洗东西或栽花用的器具,已有绵延万年的历史,是古人趋进思维的展示,多元化审美实用于生活,点缀亘古不变的多彩生活。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来的,视泥盆为鼻祖,自宋代以后,当瓷器进入了繁盛时期,得益于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瓷盆挤占了陶盆的使用空间,淡化成了泥盆,成为寻常百姓边缘化的生活器具,退出了生产与使用的舞台,见证了革新与创造的社会进步。

小时候,在五十年代,家家有大小不一的黑泥盆,在农家土炕的炕头上,经常用泥盆发酵玉米面和生豆芽,那发面饼子味满村飘香,浓味逼人;那生满大盆的*豆芽和绿豆芽,拱开高粱杆盖连,因有地气,泥土芳香,农家味十足。

至今,在我们的视线里,尤其在今日农家的厨房中,仍可寻其踪影,还能看到很多老泥瓦盆,更显弥足珍贵,具有历史的研究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初头朗村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澳洲讯报(新西兰)》《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