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宋中兴四将之韩世忠坚定的抗金悍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遮盖 http://m.39.net/news/a_6162145.html

南宋中兴四将,实际上真正能打的只有二个半,半个是彻底“躺平”不干的张俊,剩下二个除了一个官方定义不能乱说外,只剩下一个韩世忠可以说道说道。

韩世忠生平

韩世忠于元祐四年(年)出生于当时延安府绥德(今陕西省绥德县)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五,因为家穷,再加上韩世忠武力值比较高,在家乡比较能惹事,故被称为“泼皮韩五”。

因为当时陕西是北宋的边境,时常与西夏发生战争。所以韩世忠也如西北的汉子一样,十七岁就应募参*,当了一名地方乡兵。不久后,西夏与北宋又再次爆发大战,本来只是一个地方乡兵的韩世忠是没有义务参加。

北宋的正规*是禁*,地方组织的武装力量就是乡兵。一般来说乡兵战斗力很弱,只适合搞后勤一类,但是北宋西北与河北地区的乡兵不太一样,这二地区的乡兵经常与西夏辽朝发生摩擦,所以这二地方的乡兵战斗力极高,经常性就被吸收到禁*当中。

但韩世忠相当的豪气,他说;“大丈夫当建功业,取公侯,岂宜龊龊自守。”就告别父母,主动参入了后面的银州战役。

因为韩世忠作战相当勇猛,史载“王(韩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经常性打出令人吃惊的战绩。作为西北地区统帅的童贯看到报来的战绩,以为是虚报战功,只进行普通性质的升赏。

韩世忠也不生气,大概是不太清楚功绩怎么算。不久后,韩世忠就追随刘延庆作战,在刘延庆手下,韩世忠的职位,随着功劳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上升成为一名低级*官。

宣和二年(年)十一月,南方方腊起义爆发,韩世忠于宣和三年(年)以偏将身份随刘延庆出征,从此再也没的回过自己的家乡。

征方腊

方腊起义对北宋王朝影响极大,宋徽宗七次下诏招抚,均失败。宋徽宗为彻底镇压此次起义,不惜压上全国精锐,将西北大*与宋金“海上之盟”‘商定的北上与金联合灭辽的重兵全部调回南下剿灭方腊。

时年三十三岁的韩世忠就是这支*队中的一员,引时他作为王禀的稗将,跟随童贯南下参加了平定方腊的战斗。宣和三年(年)四月,方腊最后被迫率众退守青溪帮源洞,作最后的战斗,韩世忠在王禀指挥下,参与了围攻帮源洞的战斗。

根据《宋史》的记载,韩世忠在这场战斗里生擒了方腊——“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数十人,禽腊以出。”

韩世忠也因这一功劳,被授予承节郎。

升任一方统帅

靖康初年(年)宋钦宗上位,此时的韩世忠一直在河北地区抗击金*,*功也越来越多,相当于一个中层*官,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韩世忠避开了“靖康之变”。因靖康年间,皇帝招来各地的勤王大*在开封均遭到重创,北宋正规*基本被消灭。

“靖康之变”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到达济州(今山东巨野),韩世忠带着自己的部队护送赵构去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也正是在应天府赵构即位,改元建炎,韩世忠成为“从龙之臣”,正式成为一方统帅。

赵构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收集残兵,为此他成立了一个机构——御营司。

御营司是集**为一体的机构,其长官御营使由宰相兼任,最高的*事武官有二个;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与御营使司都统制,其中任提举一行事务为刘光世,御营使司都统制是王渊,韩世忠的老上级。二者之下就是统制,其中张俊任前*统制,韩世忠任左*统制。

因为御营司的各将领都是自己带兵过来的,所以各将领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

平定“苗刘之乱”

韩世忠在成为独立的统兵将领后,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被队友出卖,新手遇到强敌等等。“金人再攻河南,翟进合世忠兵夜袭悟室营,不克,反为所败。会丁进失期,陈思恭先遁,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粘罕闻世忠扼淮阳,乃分兵万人趋扬州,自以大*迎世忠战。世忠不敌,夜引归,敌蹑之,*溃于沐阳。”

韩世忠也不愧是名将,在交完多次学费之后,竟然挺了过来,继续收集*队。然后在建炎三年(年)三月,听闻宋高宗赵构被手下苗傅与刘正彦给绑了,而且这二人还把韩世忠的老上级王渊给杀了,更重要的是韩世忠的老婆儿子等人也被抓了当人质。

于公于私,韩世忠都得赶回去救人。所以韩世忠也顾不得兵败后的影响,在沭阳继续收集败兵,并且再向张俊借了二千人马,组成一支近万人的*队,就去救宋高宗了。

好在苗刘二人意志与智商也不在线,听闻韩世忠带着大部队来了,又被人忽悠放了梁氏与长子韩亮。韩世忠一听还有内应,马不停蹄地向前进攻,连续几战击败了苗刘,顺利救出宋高宗。

此事也成为韩世忠能躲过“兵祸”的核心原因。

作为一方统帅抗击金*

韩世忠解救宋高宗后不久,北方的金朝十万大*分二路开始第三次南下。宋高宗想起自己的初始技能——向南跑,边跑还不忘派人去迟滞金*的进*速度。韩世忠就这种情况下以浙西制置使的身份,北上防守镇江。

*天荡之战

建炎四年(年)正月,韩世忠带领部下八千人,赶去镇江。在此之前金*已经”搜山检海“,但还是没抓住躲到海上的宋高宗赵构,于是在“掳掠金帛子女”后,开始向北撤退。

建炎四年(年)三月八日,北撤有金*与韩世忠相遇,双方于十五日开战。由于韩世忠以水*居多,再加上北岸的步*配合,金*人马虽多,但长途行*,且不擅水战。双方谁也吃不下谁,就这么僵持着。

金*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不甘就这么耗着,带着十万水路大*沿江南岸与韩世忠绕路。简单说兀术向东,韩世忠就向东,兀术向西,韩世忠也向西,就是仗着长江天险,将兀术数十万人马堵在南岸过不来。双方拼走位,走着走着兀术因不熟悉地埋,就绕到了一个名为“*天荡”的地方。

*天荡是何地方?已过八百五十多年,长江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以史料记载,韩世忠只凭八千人马把兀术堵在*天荡四十多天,到四月二十五日,由北岸金*的支援,兀术才顺利过江北返。

”*天荡之战”虽没全胜,但极大的鼓舞了南宋*民抗击金*的决心,即使是宋高宗事后也说;“今冬金人南来,似有可胜之理。”

大仪镇之战

绍兴四年(年)此时在宋*长江南北大致形成了较坚固的防线,其中以韩世忠主淮东,张俊刘光世等主淮西,岳飞主荆鄂,再加上四川的吴氏兄弟,南宋的北方防线已大致形成,甚至可以集蓄力量,准备反攻。而反击金*这件事,其中以韩世忠最为坚定与积极,但是宋高宗却不想这么干,他想议和。

绍兴四年(年)九月二十六日,金*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宋高宗赶紧派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乞和,并命韩世忠自镇江北上扬州,以阻金*渡江。

韩世忠在招待魏良臣等议和大臣后,故意泄漏要移屯守江的紧急命令,并作出回师镇江姿态。待议和大臣们看见大*动作,并北上议和后,韩世忠立马率*北上,韩世忠想用议和大臣的命,换一场胜利,并破坏宋高宗的议和*策。

此次偷袭韩世忠大获全胜,另外议和使臣魏良臣顺利活了下来。宋高宗赵构听到大胜,也相当“高兴”,并说;”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再次加封韩世忠以功进少保,任淮东宣抚使,置司镇江。

大仪镇之战是胜利了,但也让宋高宗再一次感受到武将的不可控与不可信,这也为宋高宗解韩世忠兵权埋下了一颗种子。

解兵权

由于韩世忠资格老,再加上*事能力极强,又是铁定的主战派。且在淮东这战区上当了八年主帅,时不时就与北方金*进行物理交流,这给宋高宗的议和*策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所以宋高宗解武将兵权的第一个目标就选择了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年)五月十日,高宗诏命张俊、岳飞前往楚州“按阅御前*马”(即检点韩世忠原来统帅的*队)。此行的目的就是搜罗韩世忠的罪证,瓦解”韩家*“,张俊就对同行的岳飞说;“上留世忠,而使吾曹分其*,朝廷之意可知也。”但是身在其中的韩世忠却不太明白。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家*的将领们一个接一个进了监狱,韩世忠慌了。此时岳飞拉了韩世忠一把——“吾与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为负世忠!”不顾自己也在打压中,派人给韩世忠送口信。

韩世忠明白原由后,马上向宋高宗求救。宋高宗也念及往日救命之情,再加上韩世忠已服软,便不再难为他。

绍兴十一年(1年)十月韩世忠以太傅、醴泉观使、奉朝请、福国公的官爵致仕。

韩世忠的一生,功劳巨大。从崇宁四年(5年)参*,一直到绍兴十一年(1年)退休,打了近三十六年的仗,从一个小兵成长成名将,期间有多少苦楚,或许不是常人能理解的。但让人敬佩的是这些巨大到足以改变一个人意志的困难,却从来没使韩世忠真正改变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