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150多年前广东江门五邑侨乡,12万华
TUhjnbcbe - 2025/4/29 16:56:00

年由1.2万名华工参与近6年的修建,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美国建设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在运输成本大量降低下,美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华工们对这条战略大通道的建成通车所做的历史性巨大贡献,这些人群主要来自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人群就是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华工。当年受铁路公司委托回到中国广东来招募铁路华工的代理人,主要来自这个地区。

在那个信息不流通的比较封闭的农耕文明时代,要招募劳工远渡重洋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发展,招募者和应聘者之间需要一个基本的了解和信任。回自己家乡招募乡亲,在那个年代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因此,到美国参加铁路建设的华工之所以主要来自这里,就可想而知了。而一江之隔的中山等地去美国的铁路华工较少,则反证了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劳工信息传递、劳工招募机制、劳工招募效果的规律性。

近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国际移民的影响形成了四大著名侨乡,即:广东的潮(洲)汕(头)侨乡、五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侨乡、梅州侨乡和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侨乡。历史上,广东五邑侨乡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他三个著名侨乡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五邑侨乡比较鲜明的欧美文化色彩,是美国铁路华工对家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的重要见证。

一、铁路华工为什么远赴美国

清朝后期,五邑侨乡的土地占有状况是:占总户数5%的地主占有60%到70%的田地,而占总户数60%的贫雇农只占有9%的田地。开平县塘口镇潭溪乡山塘村有29户人家,世代佃耕地主田地,每年收割上缴佃租和捐税后所剩无几。其中经济条件稍好的五户人家每天也只能靠稀粥和米饭掺杂度日,另外24户人家则全部靠杂粮野菜和稀粥勉强维持生计。

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年)波及到五邑侨乡,同期叠加在五邑侨乡的是持续12年(-年)的土客械斗,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全境爆发了客家人与当地人之间的激烈冲突,称之为“客匪”。

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陆续发现金矿,对五邑侨乡期待出洋的男人和他们的家庭来讲,在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的同时,外部的拉力变得强劲,大到了让当地的男人们愿意放弃传统的东南亚移民方向,冒横渡太平洋之险,去自然环境、族群、文化、宗教、生活习俗都很不相同的陌生国度打拼。

美国遍地是黄金,具有更多发财致富机会所产生的诱惑,形成了强劲的外来拉力,促使五邑侨乡希望出洋打拼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东岸,集体转向,登上了奔向美国的轮船。“家里贫穷去亚湾(古巴哈瓦那),为求出路走金山”,从此成为五邑乡村的口头禅。

19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五邑侨乡移民的主流转向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传统的东南亚方向被称为“穷州府”,美国、加拿大则成为他们心目中的“金山”。

二、铁路华工的收入状况

在中国,劳动力的价格是每天壹角,而在美国则每天至少1美元,这对中国劳工来讲是一个经常存在而且十分有力的诱惑,会把他们大批吸引到这里。

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华工每月所得是35美元。根据美国学者陈匡民年出版的《加州华人百年史》一书的记载,铁路华工每月的工资只有30美元。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建成后,华工修建美国西部南北太平洋铁路每月的工资只有20美元,华人工头是40美元。

有华工的家庭不仅过年有新衣,有丰盛的年夜饭,日常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比其他的人家更宽裕。五邑侨乡将在美国打拼的华工称为“金山伯”“金山客”“金山佬”,他们的妻子称为“金山婆”,儿子女儿分别叫“金山少”“金山女”,这些称谓都以“金”命名,可以想象在侨乡,富裕是金山伯及其家人的符号,所以台山民歌唱道:金山佬,金山少,满屋金银绫罗绸。

在广东五邑侨乡,“金山伯”是财富的象征,成为当地人追捧的对象,有女儿的人家都以能够和金山伯攀亲为荣。

买地、建房、娶老婆,是所有铁路华工的三大愿望;落叶归根,传宗接代,这样的观念在华工心里根深蒂固,他们头上“发财”的光环让很多人有了自己的田地、新房,有了自己的家。

三、去美国后生活方式的改变

去美国后华工们的习俗、礼节、居处、方言、器用的演变都与华工直接相关。19世纪60年代开始,华工结伴在家乡建新房,他们依然遵循同族相聚的传统,大多在家族旧村旁边共同集资买地,设立新村,新房的布局和造型既基于传统,也有新的改造。

新村房屋的规划布局依然遵循了侨乡的风水理念,讲究背山面水,讲究后排的房屋比前排高,一排一排由低到高,象征家族兴旺。随着外国水泥、钢筋等近代建筑材料和混泥土技术的引进,侨乡在传统的三间两廊低矮民居的基础上出现了楼房——“庐”(别墅),这些楼房的造型和装饰大量吸收了欧美的建筑文化,洋气十足,成为新的侨乡景观和标志性建筑。

他们参股修公路,建工厂,兴教育,办医院,最突出的是曾经参与横贯大陆铁路和北太平洋铁路建设的陈宜禧先生60高龄返回广东五邑侨乡,发起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多公里长,连接新会、开平、台山的新宁铁路。这条铁路从年开工,分三期建设,到年完成,修建铁路的资金有69%来自美国的华侨。

四、那些生活困苦的华工

有人说美国西部的铁路,每根枕木下面都埋葬者华工的尸骨

铁路华工中有很多人靠省吃俭用过着最低标准的生活,积攒下血汗钱寄回家,改变一家老小的生活,很多人寄出血汗钱后没有积蓄,身无分文,只有继续拼命地挣钱,积攒下一次的侨汇,实现他们对家庭的承诺。还有的华工根本就挣不到钱,养活自己都困难,更无力偿还债务,无颜回乡。到最后客死异乡,连姓名都不为人知,只有依靠侨团和慈善组织将他们的骨骸送回。新会保留的华侨义塚,就是这些华工的血泪见证。年新会县黄坑发现了一处华侨义塚,共个坟墓。

五、铁路华工的妻子们

在广东五邑侨乡,华工的妻子头上顶着“金山婆”的名号,有的穿着绫罗绸缎,用着进口的化妆品,镶着金牙,戴着金戒指,也有的依然过着穷苦的生活。不论贫富,她们都在代替丈夫照料老小,操持家庭,有的还要下地耕田。人前光鲜,人后对烛独自凄凉,身体、精神上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最悲惨的还要数那些连丈夫的面都没有见过的金山婆们。在五邑侨乡有一种民俗,就是一些无法回家的华工,为了传宗接代,由他们的父母代他们找媳妇,让媳妇抱着公鸡结婚拜堂,走进家门。这样的金山婆对丈夫的印象就是一张照片,有的可能连照片都没有,只知道丈夫是金山客。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她们一般会买个儿子,成立一个完整的家,母子俩相依为命,终老一生。侨乡将这些金山婆称为“活寡”。可以说,广东五邑侨乡的金山婆同样为实现家庭的梦想付出了青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为淘金华工、铁路华工追梦与圆梦抹上了又一道沉重的色彩。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150多年前广东江门五邑侨乡,12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