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赏赐的金瓜子是什么?为何嫔妃们都想要?
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在市场上流通,还有着另一种重要的用途——赏赐。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后宫嫔妃,皇帝们都用黄金作为赏赐。
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的皇帝赏赐黄金次数达到了多次;而《后汉书》则记载东汉皇帝赏赐黄金9次。据统计,两汉皇帝赏赐的黄金总量约为92万斤!
然而到了清代,皇帝们在赏赐大臣与后宫嫔妃时,不再赠送大块的金子,而是将金子打成“金瓜子”作为赏赐。
那么这个“金瓜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嫔妃们都对它如此喜爱?
新的文案:《宋史·赵普传》中首次记录了金瓜子的存在。当时钱王俶派遣使者给赵普带来一封信和十瓶海物,放在他的庑下。
恰好皇帝驾到,来不及遮掩。皇帝询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回答。皇帝说:“海物一定很好。”立即下令打开,发现里面都是金瓜子。
金瓜子的外形像葵瓜子,但由纯金打造,非常珍贵。据《癸辛杂识续集·金紫银青》记载,金瓜子是当时的一种珍贵礼品,常常用于贿赂或表示尊重。
在古代,工匠们制作金瓜子时并不依赖固定的模具或特定的重量要求。他们通过冶炼钢铁的方式,将大块的金子分割成若干小块,每个小块形状类似葵瓜子,因此得名。
金瓜子是碎金的一种称呼,通常重量在20克到30克之间,一枚金瓜子相当于一两黄金。金银价格在古代是波动的,唐朝时期黄金价格最高。
据《因话录》记载,范阳卢仲元之妻兄说:“当时一两黄金的价格涨到了文铜钱,折合12.8万枚铜钱才能兑换1斤黄金。”
在宋代之前,金子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货币。然而,随着隋唐时期的发展,自宋代开始,白银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主要的流通货币。
一枚普通的金瓜子价值不菲,因此清朝的嫔妃们对金瓜子争抢不休,但这并非仅仅因为看中了它的实际价值。能够得到皇帝的实际赏赐,怎会计较赏赐物品的实际价值呢?
在封建社会,这已经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其精神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皇帝赏赐金瓜子给嫔妃或大臣,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对他们的重视。
在《甄嬛传》这部著名的清宫剧中,沈眉庄曾赏给太监总管苏培盛一大把金瓜子,这让苏培盛喜出望外。
苏培盛在后宫经营多年,虽然没有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但衣食无忧却是实打实的。然而,他为何对沈眉庄如此感激不尽呢?
这主要是因为沈眉庄对苏培盛的态度,让后者深感感激。虽然《甄嬛传》只是一部影视作品,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
后宫中的嫔妃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互相争斗,尔虞我诈。如果能够获得皇帝的恩宠,地位就会大幅提升。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皇帝的恩宠呢?
除了日常的宠幸和翻牌子外,获得实际的物品赏赐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清代皇帝们通过赏赐金瓜子、黄马褂和一些食物,既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又起到了制衡各方派别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深深影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深入人心,王公大臣和后宫嫔妃对金瓜子趋之若鹜。得到金瓜子后,他们会爱不释手,而不是将其视为普通的货币。
因为这些闪闪发光的瓜子,象征着皇帝的浩荡恩典。妃子们可以借此机会,在后宫步步高升。因此,皇帝赏赐给嫔妃的金瓜子不仅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她们的宠爱和关心的体现。
金瓜子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权力和荣耀的象征。对于受到皇帝赏赐的人,这些金瓜子不仅仅是有价值的物品,更是一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他们会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甚至会将其当作传家宝流传给后世子孙,让他们引以为傲。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有人说自己家中有清代皇帝赏赐的物品,也会引起旁人的羡慕和赞叹。
更何况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荣耀和权力的象征更为珍贵和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