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代人,不论身在何处,总是有放不下的责任感。对白谦慎而言,所有的因缘巧合,都是由对书法的爱好而来。
图说:白谦慎先生
自年辞去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一职,回国到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任教,白谦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回故乡上海。尤其是,年迈的母亲在,用“回家”来形容每一次回上海了。
年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职员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而后由政治学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细究之下,白谦慎感慨所有时空境遇的转变,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脱不开青年时代在上海时,那些受教过的老先生带给他的影响。
仿佛不过是坐着看了会儿落叶,回过神来,时光已如逝水。对白谦慎而言,所有的因缘巧合,都是由对书法的爱好而来,“我用一生来参悟书法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1.不立文字 梦魂相通
上世纪70年代,阴差阳错,白谦慎被分配到上海财贸学校读书。上海历来是中国金融的重镇,从业人员的素质很高。那段时期,上海银行系统有很多善书者,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中有练习毛笔字的风气。年,经人介绍,小白入了萧铁先生门下。出身常熟望族,自华东化工学院退休后的萧先生以写字自娱。
图说:萧先生
小白家到萧先生家走路仅3分钟。拿着“作业”,中楷写在毛边纸上,稍大些的就写在报纸上,漫步走到萧先生家。萧先生会拿一支沾着红颜料的毛笔,在作业上圈圈点点,搁下笔,拿起一旁的烟斗,抽一口,点评几句。
年夏,经人介绍,白谦慎拜访了章汝奭先生。“第一次看到章先生的字,我就爱不释手,他的小字有大字的风骨。也是从章先生身上,我更深刻地体悟到‘字如其人’的含义。”
章汝奭老师的父亲章佩乙先生是一位收藏家,但章老师16岁遭遇家道中落,虽生活困顿但自强不息。他不但古文底子好,少年时受教于北京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有童子功,翻译方面也有造诣。因境遇坎坷,章老师喜欢针砭时弊,不平则鸣,平日里也是“心高气傲”,择友很严,“他和陆俨少先生交往相对多些,因为他看中陆先生艺术和学术方面都有造诣。”
年,章汝奭先生还在南京梅山铁矿下放,小白第一次前去请教,章老师还住在太仓路沿街极为局促的一间旧屋,两人在马路边的板凳上坐着谈天说地,似乎整个苍穹都是他们的。年秋,小白考上了北京大学,年章先生则正式从梅山调回外贸学院任教,两人见面的机会虽然只有寒暑假,但时空之隔对这对师徒从未造成任何困扰。
图说:年代初章汝奭先生和白谦慎
年,小白留学去了美国,师徒二人鸿雁传书,“章老师最高兴的是知道我又发表了什么文章,而非获奖之类的消息。”年,在博物馆和纽约安思远先生家中看收藏时,白谦慎3次见到章老师父亲佩乙公的观款手迹,尤有时空穿越之感。
年5月,白谦慎回沪,饱受心脏病之医院。那天,白谦慎给老师带去了4篇新发表的论文,老师示意把论文放到床头柜里,表示他一定会读。“我知道老师说的绝非客套话,因为前一年我去看望他也曾带去几篇论文,等我下次去拜访时,他一如往常,一一点评”。
那天见面,章老师还和白谦慎谈到了书法的5个阶段和境界。“书法方面,我最佩服章老师的是,即使是在他的晚年,他依然在不断探索、精进,我以为,老师生命最后几年中的小楷,就已达到了‘神化’之境。从他身上,我看到,精神的力量是可以超越物质(身体)的局限的。”
年9月7日,人在杭州的白谦慎接到消息,深刻影响了自己从艺、做学问、为人处世原则的章老师作古了。“周围也有些朋友问教于章老师,我也从来没有行过拜师之礼,但是,人前人后,章老师都说过,我是他唯一的学生。”
年9月,在为纪念章汝奭先生逝世两周年而举办的师生作品展现场,站在自己书写的一幅作品前,白谦慎留了一张影,内容是章先生的诗句:“人世一生随去就,知交千里梦魂通。”
2.遗风醉人 曲水留客
世人皆爱张充和,爱回味她传奇的家族故事,爱她的智慧与才情,爱她雍容平和,不带烟火气的容颜。充和先生一生秉持只要拥有共同的气质和爱好,年龄不是交友的障碍,但相信她亦从未料想,晚年在异国他乡,会结交到一位忘年“至友”(充和先生语)——“小白”,并改变了这个热爱书法的留学生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大多清贫。白谦慎一边攻读自己本专业的学位,一边打工。但同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一路走来坚持的对中国书法的爱好,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