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开埠初期,礐石仍属潮阳县管辖,民国十年(年),汕头成立市*厅,才将礐石纳入汕头市*厅管辖范围。在地名上,礐石有大礐石和小礐石之分。大礐石位于礐石山脚的濒海一带,包括现在的海旁路、洪厝街、医生顶一带,汕头开埠后,英国人最先在此建设领事馆、货栈、医院等建筑,是英国人聚集的地方;小礐石位于礐石山腰,包括现在的金山中学、基督教礐石堂等一带,汕头开埠后,美国人在此建有礼拜堂、学校等建筑,是美国人聚集的地方。当时,洋人俨然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自己划分了势力范围。英国的商人、官员都住在大礐石,美国人基本集中在小礐石上面。
一、原英国领事馆和洪厝街从汕头乘渡轮过海湾,走出礐石轮渡码头,正对着一条宽敞的石板路,石板路正对着的一栋古色古香的两层英式青砖楼,就是当年的英国驻礐石领事馆。原英国领事馆至今仍保留了当时的原貌。这座英式建筑的青砖楼,设有内走廊,为巴洛克拱卷外形,落地式两层木门窗,室内设有壁炉,室内外装饰全部为欧式建筑风格。建筑物底层全为石板架空,砖石墙体,瓦木歇山顶造型。那些兴建时均从英国运来的建筑材料,至今仍保存完好。除了这栋主楼,还配套有附楼、工人楼和后花园。有趣的是,青砖楼后面那个非常大的后花园,里面长满了参天蔽日的高大林木,尤如一个小森林。
在原英国领事馆右侧的龙珠路头,长有一棵红豆树,粗壮而又笔挺的树干高高耸起,繁杂而又有序的枝叉自如伸展,葱郁而又密集的树冠重重叠叠,优雅而又宛如心心相印的树姿几乎覆盖了整个龙珠路的山道口。这棵苍劲挺拔、长势茂盛的红豆树,是礐石山麓林荫道上唯一的一棵,也是汕头中心城区唯一的一棵。红豆自古寄相思,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红豆的诗篇。红豆树的右侧,就是洪厝街,街口立有一组红褐色的雕塑,雕塑上刻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洪厝街的由来。
位于海旁路的原英国领事馆位于龙珠路头的红豆树两百年前,这里原为浅海滩涂。十九世纪中叶,随着汕头开埠,英国在现在龙珠路的东侧设立领事馆后,澄海一姓洪的人被英国领事馆聘为师爷,便携家眷在领事馆西侧的滩涂上筑屋居住,后来,洪姓人家渐渐聚居在这条街上,人们便将这条仅三百多米长、四米宽的街道称之为洪厝街。当年的洪厝街由于是建于平坦的海岸上,居住了众多的当地居民,商业气息浓郁,蜿埏相连的骑楼下开着商铺,楼上住人,底层架空,二楼比底层稍为凸出,没有浇注钢筋混凝土,只能由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土坯墙支撑,墻壁上不大有浮雕,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的装饰也较为简洁,窗页大都还是木板的,并没有镶嵌玻璃。不过,有些门框和骑楼下的步道沿嵌有厚实的石条。
历史上,洪厝街这些中西交融的小洋楼经历过繁荣兴盛的时期。时过境迁,这些依山而建的旧洋房身披着历史的印记,默默见证着礐石的发展,至今仍让人感受到十九世纪的人文风情。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洪厝街的骑楼,不仅是大礐石开埠的历史见证人,而且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特色明信片。这些老房子尽管表面斑驳,却掩饰不住陈旧表面下曾经的辉煌,还在向人们陈述着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
来到洪厝街,行走在当年热闹的街上,见到的,是门户关闭、家家没落的景象。行人稀疏的小街上,空空荡荡,仅留着残存的旧楼;那些古拙的山居,不知不觉中,青滕野枝已然爬上墙头;一切都显得那么清静,那么恬淡,又显得那么破败,那么没落。在隔邻挂着8号门牌的第一间骑楼,它的外表看起来,似乎还保存着昔日的风貌,二楼小阳台的窗花栏杆完好无损,楼下拱形五脚砌中间的大门铁将*紧锁,然而两旁相对向的两个侧门却豁然洞开,伸头探望,东侧里头二楼的阁板虽然完好,然而地上却堆满了垃圾;西侧二楼的阁板早已腐化崩塌,连楼梯也腐烂了。据在洪厝街出生,至今仍居住在这里的*先生介绍,这户洪氏人家早年兄弟姐妹特别多,有的已远涉重洋,外出谋生,有的则迁至中心城区,现在的子孙,至少也有几十人,尽管这间祖屋还在,可是他们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