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昨天,住建部公布
第五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示名单
其中
晋城市有93个村落上榜
快来看有你家乡吗?
来源:住建部网站
编辑:杨裕峰、张燕翔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等个村落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山西共有个村落进入公示榜
咱晋城就有93个
占到了35%
那么
本次公示的
第五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
晋城都有哪些村上榜呢?
往下看
陵川县(3个)
西河底镇张仰村、西河底镇现岭村
附城镇西瑶泉村
沁水县(6个)
中村镇张马村、中村镇蒲泓村、土沃乡交口村
土沃乡南阳村、土沃乡塘坪村、端氏镇坪上村
阳城县(14个)
东冶镇月院村、东冶镇西冶村、北留镇史山村、北留镇大桥村、北留镇石苑村、北留镇章训村、横河镇中寺村、横河镇受益村、河北镇下交村、润城镇下庄村、润城镇北音村、润城镇王村、白桑乡洪上村、白桑乡通义村
泽州县(32个)
下村镇上村村、南岭乡宋泉村、南岭乡李沟村、南岭乡漏道底村、南岭乡白背村、南岭乡裴凹村、南岭乡阎庄村、南岭乡陈河村、南岭乡*砂底村、周村镇杨山村、大东沟镇峪南村、大东沟镇西洼村、大东沟镇贾泉村、大东沟镇辛壁村、大东沟镇黑泉沟村、大箕镇两谷坨村、大箕镇南峪村、大箕镇南河底村、大阳镇一分街村、大阳镇四分街村、大阳镇李家庄村、大阳镇都家山村、川底乡董山村、巴公镇渠头村、晋庙铺镇小口村、晋庙铺镇黑石岭村、柳树口镇南庄村、犁川镇西沟村、犁川镇马寨村、金村镇水北村、高都镇岭上村、高都镇薛庄村
高平市(38个)
三甲镇北庄村、三甲镇赤祥村、三甲镇赵家山村、三甲镇邢村、东城街道店上村、北诗镇东吴庄村、北诗镇丹水村、北诗镇龙尾村、南城街道上庄村、南城街道上韩庄村、南城街道北陈村、寺庄镇寺庄村、寺庄镇王报村、寺庄镇釜山村、寺庄镇长平村、寺庄镇高良村、建宁乡建南村、建宁乡李家河村、建宁乡郭庄村、河西镇下庄村、河西镇回山村、河西镇河西村、河西镇焦河村、石末乡瓮庄村、神农镇中庙村、神农镇团东村、神农镇团西村、神农镇故关村、神农镇邱村、米山镇孝义村、野川镇杜寨村、陈区镇铁炉村、马村镇东宅村、马村镇东崛山村、马村镇古寨村、马村镇唐东村、马村镇陈村、马村镇马村
这些古村落,哪个最有味道呢
泽州县下村镇上村村
千年古村文化悠长。
上村村位于下村镇北部,长河上游,丹峰山脚下,是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行*村。
泽州县南岭乡宋泉村
历史悠久,自然条件良好。
宋泉村位于泽州县南岭乡西南11公里,建于山坳之中,四面皆处于群山的环抱之中,西面为沁河支流干河,整个村落背山面水,藏风纳水,传统建筑与青山绿树交相呼应,村庄沿河而建,依水而生;村路依山势生长,使绿树与整个村庄形成统一的肌理。村落体现着空间布局的“形胜”思想。
泽州县南岭乡李沟村
蝴蝶古村,民俗璀璨。
李沟村位于南岭乡东北部,距乡*府驻地2.5公里,总面积1.57平方公里。该村有户,口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亩(41.4公顷)。相传早年由李姓建庄,初名李家沟。林果业以*梨、甜杏为主,年县副食果品公司曾在该村建水果站加工梨杏果品。改革开放后,村民以经营果树为主。
泽州县南岭乡漏道底村
独具一格的土坯楼房村落。
漏道底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寒冷、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凉爽、阴雨;冬季干冷、多风、少雪。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毫米。降水时间分布不均,60%降水量分布在6、7、8月内。植被覆盖率较好,村庄原始规划较好,巷道整齐宽敞,村庄原始风貌保留完好,历史气息浓厚。
泽州县南岭乡白背村
明代将领创建的挂壁山村。
白背村是南岭乡的一个古村落,距离镇区十公里,三面环山,植被茂密,村前有沁河水蜿蜒流过,山青水秀,本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晴暖温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春秋较短。一年四季晴天多,雨天少,日照时间充足。年平均气温11℃左右。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夏两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小。霜冻从10月中旬开始至次年3月下旬结束。
泽州县南岭乡裴凹村
泽州四大秧歌发源地之一。
裴凹村位于南岭乡中部,距乡*府驻地2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该村有户,口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亩(37.67公顷)。早年由裴姓建庄,初名裴家凹。明万历年间李姓从南村镇辘轳井村迁来,林果业以红果、花红、柰子出名。该村秧歌为泽州四大秧歌发源地之一,部分剧目被山西省文化厅录像存档。
泽州县南岭乡阎庄村
整体风貌保存完整。
阎庄村位于南岭乡中部,距乡*府驻地1公里,总面积1.6平方公里。该村有户,口人,4个村民小组,耕地亩(32.73公顷)。阎庄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寒冷、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凉爽、阴雨;冬季干冷、多风、少雪。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毫米。降水时分布不均,60%降水量分布在6、7月。
泽州县南岭乡陈河村
三面环山,峭壁古寨。
陈河村位于南岭乡南部,距乡*府驻地5公里,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该村有50户,口人,1个村民小组,耕地亩(12.33公顷)。林果业以柿为主。该村三面环山,犁川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这里沟崖刃切、层林如画、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静谧安详、既可远眺山、又可近邻沟壑。
泽州县南岭乡*砂底村
沁河边上的龟形奇村。
*砂底村位于南岭乡西南,距乡*府驻地10公里,辖*砂底、岭堂2个自然村,总面积3.04平方公里。该村有户,口人,4个村民小组,耕地亩。*砂底村形成已有近年的历史,依据地形有序发展,村落呈椭圆形。*砂底村,所在南岭乡属于古时上*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省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泽州县周村镇杨山村
绿色环保宜居村庄。
杨山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最东部,距镇中心10公里。全村由杨山、庄上、后山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个宜居之地。
泽州县大东沟镇峪南村
长河古村源远流长。
峪南村位于泽州县西部,东邻长河与大东沟镇*府所在地相连;西依可寒山乾明寺;南与辛壁村接壤;北靠上下南坪。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地形西高东低。长河由北向南,流经本村约2公里。本村位于太行山上,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泽州县大东沟镇西洼村
西洼古村位于伊候山脚下;村西一条大道直通陵沁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该村位于市区西北11公里处,距镇*府驻地8公里。因村中槲树多,初名槲庄,后因槲树被砍尽,就以山岭为界,岭西叫西洼,岭东叫东洼。辖西洼、东洼、白庄,阎山、东岭头5个自然村,耕地亩。年建成小康村。
泽州县大东沟镇贾泉村
格局完整古建精美。
贾泉村位于大东沟镇东北4公里处,距晋城市区23公里。贾泉村地处伊侯山西侧,长河东岸,东临大东沟镇关庄村、下村镇翁山村,西与本镇段都、坪头村毗邻,南与本镇庾能、贺坡村相邻;北与下村镇李山村、关山村搭界。贾泉村东部靠山,以山地、坡地为主。
泽州县大东沟镇辛壁村
长河流域煤铁商业古村。
辛壁村位于泽州县西部,正处于大东沟镇与川底乡两个*府驻地之间,属大东沟镇管辖。全境东西两面高,中间低,为山地丘陵地貌,大陆性季风气候。村落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5.66平方公里。辛壁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都遵循风水学说。古村西靠可寒山,东临长河水,后沟河、响沟河从可寒山麓出发,环村东流入长河。
泽州县大东沟镇黑泉沟村
百年古泉,驮帮商道。
黑泉沟村位于大东沟镇*府的东南方向,四周被山包围,有黑泉沟和南庄两个自然村组成。黑泉沟北面有形似猪的老猪山,东接东岭山,向南伸去,紧连老锅岭、九井山、西临西岭山。黑泉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
泽州县大箕镇两谷坨村
山环水抱,石木成居。
两谷坨古村落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东南与河南省交界的边沿上。北临本乡的孔庄、柿园、谷堆窑、小草峪、草谷堆等自然村。西面与晋庙铺镇的炼青、东炼青、苇头、盐场村接壤。南山后是该镇的东禅房、西禅房和石盆河等自然村。东南临河南省沁阳县常平乡的郜疙瘩村、铁村、槐树底、杨庄等自然村。晋焦铁路在此穿山而过。
泽州县大箕镇南峪村
完整保留明清时期建筑群落。
南峪村东临大箕镇大箕村,南与尹街村、张庄村比邻,西邻后圪套村、前圪套村,北接南沟村、河上村。处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地区。南峪村正是位于晋普山下的平缓台地上,土地肥沃,现有耕地亩,林地约亩。
泽州县大箕镇南河底村
茶马古道上的河阳古镇。
南河底村是大箕镇所辖的一个行*村,位于大箕镇东南部,距镇*府约2公里。村庄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与坡头村相连、西与大箕村交接、东邻晋济高速,交通便利。村内现有人口余人,耕地面积约余亩。原来这里曾经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史称河底镇,亦称河阳镇。
泽州县大阳镇一分街村
历史上的煤铁之乡。
大阳一分街居泽州县西北,位于大阳镇中心位置,村落北高南低,南北两水环流,是历史上的煤铁之乡。
泽州县大阳镇四分街村
绿色环保宜居村庄。
大阳镇四分街村形成于秦,山水优美,土地肥沃,分为7个村民小组,地处丘陵地带,面临南河北,与高平市交界,村内建筑大部分为明、清建筑,青砖、木质、石基结构为主,街巷青砖高墙,小巷长而幽深,是大阳镇九州针都的发源地,古建在建筑还有:娲皇庙、天柱塔、孟天官建筑群,还有独特的北方民居等。
泽州县大阳镇李家庄村
绿色环保宜居村庄。
李家庄村位于泽州县大阳镇南部,村庄北与岭东村相邻,西临赵庄村,东接南社村,南与都家山相连,区域属大陆性季节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2℃,无霜期天以上,年降雨量平均为——毫米。是个宜居之地。
泽州县大阳镇都家山村
绿色环保,宜居村庄。
都家山村又名“垛山”,它四面环山,藏风聚气。早年间因都姓人家在此安居立业,故得此村名。淳朴的民风、热情包容的族人吸引了他姓家族在此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后来形成了庞、牛、樊、郭等多姓共居之地。上世纪初,随着都家山铁矿业的发展壮大,郭、杨、王、宋、吴等相继慕名在村中落户,以此为家,在此创业谋生。
泽州县川底乡董山村
明清院落,耕读传家。
董山村位于川底乡东部山区,隶属于泽州县川底乡管辖,距乡*府约2.5公里。董山村四面环山,村中河流穿过。山梁呈波浪式,山坡为阶梯状,登高斜望,*土丘陵呈波浪起伏、沟谷纵横之状。董山村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主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泽州县巴公镇渠头村
大唐皇室后裔祖居之地。
渠头村是全县较大的行*村之一,位于泽州县东北部,距城三十五里,背靠山水,北有莒山山脉,西面有三宗岭,东面有东岭,南面丘陵半围。境内交通便利,乡风人文淳郁,整体环境优越。村东邻长晋高速公路仅2公里,西距巴公镇*府2公里。郑太铁路穿村而过。有良田沃野千顷,矿产及各类资源丰富。
泽州县晋庙铺镇小口村
雄关锁古道,孝美横望镇。
小口村处于晋豫两省交界,属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辖区,太行山石质断层纹理,喀什特地貌,年平均气温11.5度,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浅层溢水,*褐土质,天然灌木林。主要动物有:太行猕猴、金钱豹、鹿、山(野)猪、狼等野生动物。主要灾害: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村域面积12.9平方公里,布局是一岭两沟。
泽州县晋庙铺镇黑石岭村
千年古村商业重镇。
黑石岭村位于太行山南端,与河南省交界,现属泽州县晋庙铺镇管辖。黑石岭村距离晋庙铺镇约3.9公里,距离晋城市中心城区约18.4公里,距离河南省境内约5.7公里,村北约1公里处为草底铺村,距离省道约1公里。黑石岭村由于受地形地貌及自然条件的影响,村民居住地位于村域北部,靠近草底铺村。两村之间为地势为平坦的耕地,其它三个方向主要为山。
泽州县柳树口镇南庄村
太行古崖,居一洞十八院。
南庄村隶属泽州县柳树口镇,包括南庄、郝家、窑角、里河、六亩地、殿头六个自然村,位于太行山脉之中,村东有玛琅山,西有玲珑山,南有金坡窑,北有九仙台,和陵川县附城镇接壤。坐落在玲珑山半山腰,丹东河从村脚下流过,山中气候湿润,植被茂盛,空气清新,盛产*芪、连翘、蝉壳等中药材,山中常有野猪、野鸡野兔出现。
泽州县犁川镇西沟村
煤铁盛地,犁铧之乡。
西沟村位泽州县犁川镇,东经.74度,北纬35.37度。周围分别与本镇上庄村、下犁川村、坡东村、成庄村及南村镇伏头村搭界。全村行*区域总面积6.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76%。地势北高南低,蝌河、马河、东河三河相汇从村中流过,村庄河流呈西北到东南的条状走向。
泽州县犁川镇马寨村
参差错落,古色古香。
马寨村四面环山,西高东低,山地地貌。隶属于犁川镇,位于犁川镇东南约6.6公里处,与天水岭、水城为邻,有一个自然村——后洼。村域面积为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为亩。马寨村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泽州县金村镇水北村
人文荟聚之所,钟灵毓秀之区。
千年古村水北村位于泽州县金村镇丹河之北,故名水北,西邻府城村,东邻东刘庄、司家掌,北邻西刘庄、西岭角、杨轩等村,南邻水西、管院、水东等村。金代状元李俊民在《会真观记》:“其地东濒丹水,故曰丹西。在水之曲,一曰汭曲”。古时把河流弯曲的地方称为“汭”,由于水北村位于丹河之北,村落选址于河畔弯曲之处,地势又相对比较平坦,又称“汭曲山”。
泽州县高都镇岭上村
扬民族文化,传张昺精神。
岭上村地处泽州县东部山区,隶属于高都镇管辖,辖两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岭上村村域面积3.9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余亩。岭上村地处丘陵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0℃---11℃。降水主要分布夏季,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泽州县高都镇薛庄村
薛家巨贾建立的官道村落。
薛庄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东北方,距市区21公里,距高都镇*府驻地2公里,东临卧龙山,西依伊侯山,故称“东有龙山,西有猴山”,巴公河从村前潺潺流过,是高都镇古村落之一。薛庄村古称薛庄里,薛姓氏族为村中唯一大姓。在明清时期,它曾经是南下太行,北上上*,东到卫辉,西去平阳府官家要道。为保村社安全,抵御流洗劫,于是修起了东、西、南、北四券。
阳城县东冶镇月院村
民风淳朴,风景瑰丽。
月院村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东南部,西距阳济公路4公里,东濒沁河及候月铁路线拴驴泉至西磨滩段,北与磨滩风景区和三联村为邻,南与核桃窊、后岭相接,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月院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温凉短促。多年平均气温11.9℃,1月平均气温-2.6℃,7月平均温24.6℃。
阳城县东冶镇西冶村
依山傍水,群峰环抱。
西冶村位于阳城县南20公里、东冶镇*府西南7.5公里处。由原西冶、水磨沟、东寺沟、三个行*村组成,属东冶镇*府管属;西冶村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易旱且多霜冻,夏季炎热多雨分布不均,秋季凉爽为时不长,冬季寒冷雪少大。
阳城县北留镇史山村
鸡叫一声听三县。
史山村村域面积广阔,落跨山沟呈不规则块状分布,海拔余米,属丘陵地貌,华沙页岩风化土壤,地势蜿蜒起伏、山谷纵横交错、攀岩植树罕见、山大坡广林多、历史文化悠久。史山村历史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有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在时间跨度上,远可追溯到大周,涵盖了多个年代的民居建筑。
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
四围山色,海会禅林。
大桥所在河谷被称为裹金谷,村前有四条溪流汇集,古称四河口。该村形成于明清时期,山水优美,土地肥沃,特色鲜明。大桥村位于河沟,地势北高南低。西临小河,南望静坪山,北靠东山。村周边的山体多为*沙山,主要植被是一些天然生长的灌木丛。地下有煤炭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2℃,年均降水量60~毫米,无霜期天。
阳城县北留镇石苑村
历史悠久活化的古建筑群。
石苑村辖石苑、头东2个自然村,位于北留镇南约5公里处,沁河东侧,有耕地亩,村庄占地0亩,村域面积为8平方公里,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分布于山麓与河沿,村落形状为不规则的菱形分布,主街南北向,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阳城县北留镇章训村
明清第一大古村。
章训村位于北留镇东南面,距北留镇区6公里,周边与崇上、高凹、安岭、周村镇的石宗头接壤。区域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28亩。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养殖。章训村位于北留镇东南方,陵沁路南4公里。章训村四岭环绕,九沟纵横,北高南低,东西平行,呈凤凰展翅形态,村落略呈方形分布于丘陵谷地。
阳城县横河镇中寺村
太行深处的红色文化发源地。
中寺村,以寺院命名,由下寺、中寺、后寺三个自然庄组成,村庄总占地面积1亩,村域总面积达平方公里。村庄地处县城西南的中条山中,南障鳌背(山)、王屋(山)、直下豫北、问鼎中原。西入云蒙(山),直通中条腹地,连结垣曲,越*河通往陕北。北靠小尖山要塞,扼守太行西南,太岳南大门。东倚盘亭列嶂,穿行南莽原林海。
阳城县横河镇受益村
群山环绕,山大沟深。
横河镇的受益村位于阳城县西南48公里,距镇*府所在地一公里,地形以山地为主,村庄处于山沟之中,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全村五个自然庄,村域面积7.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余亩。受益村地处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地势北高南低,位于山凹地。北靠小尖山,西为中峰顶山,南望盘亭列(十八罗汉山),山体为石山,土地贫瘠。
阳城县河北镇下交村
国保汤帝庙,原杰故里。
下交村位于阳城县西南18公里处。有民谣传载:“阳城县出南门25里下交村,青石街道一里长,四阁五庙有名堂……”碑记曾书:“析城之麓有下交,人烟稠密,为邑南巨镇。其脉由析城蝉联而下,故曰下,南北两河,中夹大阜,自东徂西合为一水,故曰交山峰秀丽,河水回环,真人文锦绣之区。”
阳城县润城镇下庄村
文人荟萃,古建生辉。
下庄村地处洎水之滨,樊山南麓,东临中庄,南望海会,西接润城,北依上伏,距润城镇*府仅3公里之遥,现有六个村民小组,村庄占地面积.27亩,村域面积为20.4平方公里。下庄村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处丘陵地带。村庄于丘陵山沟两侧略呈矩形,偏东西向分,主街东西延伸。
阳城县润城镇北音村
官宅林立,庙宇生辉。
北音村位于润城镇东2.5公里处村落座于丘陵谷地,呈块状分布。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清代知县、诗人故居延君寿为主的北音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风景秀美。地质地貌呈丘陵谷地、西高东低、土地为梯田形状,植被覆盖覆盖率45%,自然环境风光优美。
阳城县润城镇王村
规模宏大,布局考究。
王村村位于润城镇北4公里处沁河北河畔,村东为下伏村,南与后滩村接壤,西临柏沟村,北为望川村。润(城)端(氏)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辖王村、南湾2个自然村。村落呈不规则块状展布,主街东西向,有耕地亩,村庄占地亩,村域面积为3.7平方公里。王村村位于丘陵,地势东高西低。东、南临沁河,西二龙沟,北为老圪堆。
阳城县白桑乡洪上村
百座四合院,千年古村落。
洪上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建村史有据可考已余年。建国初期有明清建筑84座,其中四合院67座。除改建坍塌,还有52座。古建筑以风格独特而闻名。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在画册《走近太行古村落》序言中说:“晋城的商家住宅,很不同于晋中的那些大宅,平面型制比较多样,宽敞开朗,高平市侯。
阳城县白桑乡通义村
展翅欲飞的“蝙蝠村”
通义村位于县城正南6.5公里处,属白桑乡管辖,高山丘陵地貌,自然风景优美,植树造林久负盛名,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矸矿资源优越,土壤肥沃,植被好,旱、雹为主要灾害。全村境域4.29平方公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86公里。村落建筑轮廓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
沁水县中村镇张马村
下川文化,耕读传家。
张马村地处沁水县西南部历山之北腹地,东与北庄村毗邻,西、南与翼城县西闫镇堡子村接壤,北与上阁村相连;位于沁水、翼城、绛县三县之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张马村距沁水县城3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东至沁水、阳城、晋城;南通绛县、垣曲;北达翼城、浮山;西有沁(水)东(闻喜东镇)省级公路。
沁水县中村镇蒲泓村
历山脚下、传统农耕村落。
蒲泓村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之间,位于沁水县西南二十公里,中村镇东南7公里,北枕傲北山,与冶内村接壤;南面舜王坪,与洞沟村搭界;阜山雄其东,与石务村为邻;丹坪峙其西,与白华村相接,是历山脚下一个人口居住集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传统农业村落。蒲泓村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村落占地亩。
沁水县土沃乡交口村
素有明、清文化古村之称。
交口村隶属土沃乡,在涧河、蒲泓河、西阳辿河三河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和晋豫古商道,因交通和河流交汇的地理位置,故取名交口村。据有关资料可查,交口村已有年左右的历史;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目四周,群山起伏,树木郁葱,风景优美。该村位于历山脚下,东邻南阳村,南与中村镇的下川接壤,西至洞沟村的席交界,北与西阳辿村帅家吡邻。
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
荆浩故里,生态南阳。
土沃乡南阳村位于沁水县西南30公里处的历山脚下,东与后马元村相连,西连交口村,北临台亭村,南与阳城县董封乡横河村等村搭界;全村南北环山,东西开敞,村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0亩,耕地亩,滩涂亩。常住人口约人。南阳山环水绕,可谓群山环抱,众溪汇流,北枕石榴山,南对南山、凹底、凤凰山,西南为将*岭,东北响。
沁水县土沃乡塘坪村
柳宗元后裔,民居精美。
塘坪村,地处东经°07′03″,北纬30°51′90″。平均海拔米。位于沁水县城西南15公里处,中条山脉腹地中。由塘坪,雨沟,上格碑,铁芦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的铁芦村和上格碑村为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一分系后裔所建,建筑装饰精美,人文素养丰厚。铁芦建筑群于年被立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
治河总督刘东星故里。
坪上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部榼山之麓,沁河之西岸,群山环绕,沁河沿村边流过。东南距晋城市区53公里,西距沁水县城43公里,东距高平市区51公里,东北1公里为端氏镇。村域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北连端氏、西樊庄,南连窦庄,东邻高庄、曲堤,西与阳城县寺头乡接壤。土地总面积.2公顷,耕地亩,林地很多。
陵川县西河底镇张仰村
现存两处元代以前古建。
张仰村位于陵川县西南部,属于泽州、高平、陵川三(市县)之交界,距西河底镇西北方向4公里处,丘陵地貌,耕地面积亩,是一个纯农业种植为主的行*大村。
陵川县西河底镇现岭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内典型四合院。
现岭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东南3.5公里处,距陵川县城25公里,晋城30公里。现岭村地处丘陵地带,境内山岭沟壑众多,平地较少,可概括为:六岭五沟十一坡,东西环抱两条河。岭沟多呈东北西南走向,河流多呈南北走向,村址正好坐落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可谓是:双龙(河)抱神岭,土沟接阳坡,背靠松山为主脉,腹千亩米良田。
陵川县附城镇西瑶泉村
虎头山下,庙宇古居精制。
西瑶泉村位于太行山南端,属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距陵川县城60公里,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四面群山环抱,村前有卧龙山,村北有古人类遗址石窑,村西靠近天然虎头山,村东出口大道等自然美景,村域面积大约6平方公里。
高平市三甲镇北庄村
神农故里,*梨之乡。
古村地处丘陵、平川、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5公里处,隶属三甲镇管辖。该村历史悠久,村南台地为新旧石器时期遗址、商周遗址、春秋战国遗址,二零一四年被晋城市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高平县志》记载:“为郭氏居之,故名郭庄。又因在古郭国都城墟之北,故称北庄村。”《说文》记载:“郭氏城墙外的城墙之义,成地名用字”。
高平市三甲镇赤祥村
千年嘉祥寺,厚重赤祥村。
赤祥村坐落在三甲镇和陈区镇的界山(东山)脚下,距高平市区10公里,属高平市三甲镇管属。村北与陈家北山村由沟壑相隔;村南有季节河由东向西环村而过;村西有东仓河由北向南流过,形成了自然界的独立村落赤祥村地处丘陵地区。
高平市三甲镇赵家山村
长平之战,烽火古村。
古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位于高平市东7公里处,隶属三甲镇管辖。古村历史悠久,村东井坡台地为新旧石器遗址,也是神农帝早期活动地之一。村东南高堎台地为春秋战国时期长平之战遗址,现存有烽火台遗址,同时也是主战地之一。村东北处有古道,是汉唐时期的茶马古道。据《高平县地名志》记载,该村起源为巩家山,因巩姓在此住,故名。
高平市三甲镇邢村
延续近两千年的工匠村
千年古村——邢村位于高平市三甲镇西南部平川地带,距离市区5公里,耕地亩。村东紧靠高团乡间路和长晋二级路,交通便利。北临靳家,东北与北庄隔河相连,南临小冯庄、店上村,东临北李村,西临张家村、边家沟、孟家等村。村落西北方为高平主山韩王山,西高东低,东仓河由北向南从村东过。
高平市东城街道店上村
长平之战,古金门镇。
古城地处丘陵、平川、河网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2公里处,隶属东城街街道办事处管辖。古村的村名,以地似形而得名。据《高平县地名志》记载“神农炎帝时期,炎帝部族的羊部落在此一带活动,开创农耕,因地为赤色,又在小东仓河西岸,故名赤土坡。春秋战国时期,韩国上*守将冯亭在此筑城。上*郡归赵后,赵将廉颇在此排兵布,长平大战时,此地成金门镇。
高平市北诗镇东吴庄村
炎帝部落,吴氏古镇。
古村位于高平市东南20公里处,隶属于北诗镇管辖。该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地形较为复杂,高差比较大约20°,其地势走向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间高的状况。北与董庄村接壤,南与龙泉村相接,东与西诗村相邻,西有吴山(今龙顶山)相依。古村村名的来历,据清顺治版《高平县志》记载:相传,*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释为吴。
高平市北诗镇丹水村
丹朱领地,赤水为丹。
古村地处丘陵地带,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大高差约16米。该村隶属于高平市北诗镇,位于市区东南部,距市区15公里。东临龙尾村,西与寨上村毗邻,南接郝庄村,北与拥万村接壤。有关古村村名的来历有很多说法。《高平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地形呈东西走向,原先村庄东西两头房屋很多,略呈圆形,似桶状,中间细长,犹如扁,故名担水村,后改为丹水村。
高平市北诗镇龙尾村
汉唐茶路,龙尾古道。
古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南21公里处,隶属北诗镇管辖。古村村民来历,据《高平县地名志》载:相传两晋时期,有两姐妹,生母病故,不堪继母虐待,常仰天痛哭,一日感动天神,下降*龙,二女乘龙升天,遂成仙女。她俩关心民间疾苦,一日有大蛇作怪,二仙女为百姓除害,将大斩为三段,将尾抛向西面,落地的村叫龙尾村,这就是龙尾村的来历。
高平市南城街道上庄村
长平之战地,汉唐古道路。
古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位于高平市西南1.5公里,隶属南城街街道办事处管辖。有关村名的来历说法不一。《新战国长平之战》载:“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在此地坑杀了四十万赵降卒,史称该地为杀谷。秦统一六国后,韩、赵两国被秦坑杀赵降卒将士的后裔,来此祭祀亡灵。每逢祭祀,很是伤心、痛悲至极其后裔在此定居,故称伤心庄,后演变。
高平市南城街道上韩庄村
长平之战,国名为村。
上韩庄村地处丘陵、平川、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南3公里处,隶属南城街街道办事处管理。据《高平县地名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赵长平大战前,该地属韩国领地,秦攻韩后,上*归赵,属赵国领地。长平之战后,秦统一中国,此地归秦。该村于国姓为庄,故名韩庄村,后因有两个韩庄,又因其在上,故名上韩庄村,村民沿用至今,历史悠久。
高平市南城街道北陈村
春秋古陈国朱姓棋盘院。
古村地处平川、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西南3公里处,隶属南城街街道办事处管辖。该村历史悠久,在村东南台地发现了新旧石器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商周文化遗址和春秋战国遗址。
高平市寺庄镇寺庄村
舫阳千米,商都大驿站。
寺庄村地处平川,位于市城西北8公里,为寺庄镇人民*府驻地。地处丹河东岸,古村沿河而建。风景独特而美丽,水土丰沛,人民醇厚。寺庄镇,原名为“义庄镇”,在南北两阁楼上有明嘉靖二十年()四月奉例建筑永为保障,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动“义庄镇”现存良好。在清代变更成“寺庄镇”,有可能是原为与本县河镇“义庄村”重复,故其改之。
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
泫氏古城汉代卫青封国。
王报村位于高平市西北8.5公里,隶属寺庄镇管属,在国道西侧50米处。这里气候适宜,昼夜温差不大,四季分明,瓜果飘香,依山傍水,人文醇厚,历史悠久。五谷丰登,乃战略核心,统一华夏之基,素有“古泫氏旧长平拥帝王之谷”美称。神农故里,炎*会师之所,姜黎之源。西汉为骠骑大将*青封国,东汉为万普侯国,三国时为司。
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
神农故里,*梨之乡。
釜山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区西北15公里处,隶属于寺庄镇管辖,距寺庄镇所在地西北6公里。该村地处山地、丘陵,村西紧邻釜山水库,地下水较为丰富,环境宜人。釜山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比较丰富,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海拔为米该村村域面积为3.14平方公里。
高平市寺庄镇长平村
一条原始的汉亭古驿站。
长平村位于高平市城西北12公里,为寺庄镇行*村。村落处于丹河东岸,绝水河床,为南北走向,地势平坦。《汉书·地理志》记载:“泫氏有长平亭也。”究其来历,与战国长平郡城有关,是承袭“长平故城”来历的前身,长平郡城原名为泫氏城。《竹书纪年》记载:“晋烈公元年,赵献子浣建城泫氏”。韩王山法云寺明代古碑记载,韩宣王元年(公元前),东巡泫氏。
高平市寺庄镇高良村
神农炎帝女儿瑶姬之城。
高良村,地处河谷丘陵地带,位于市城西北11.5公里,为寺庄镇行*村。这里交通便利,山水清秀,民众憨厚,昼夜温差不大,没有地质灾害。百年以上老*梨大树,连片成海,为中国*梨之乡。是神农氏炎帝女儿瑶姬之城。神农在此发明了“五谷”高梁,因此得名“瑶城高梁”。是炎帝*帝合符征战蚩尤之所,由此拉开华夏逐鹿中原国之梦。
高平市建宁乡建南村
群山环绕,地处交通要道。
建南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建宁乡中部,距高平市区20公里。东临东庙村和筱川村,北与建北村一街之隔,西与陈区镇迪阳村隔鱼仙山相连,南与郭庄村和苏庄村接壤。南靠翠屏山,西依遇仙山,东有季节性河流东大河流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植被以绿叶阔叶林为主,土壤以草甸褐土为主,较高平市地下煤炭资源丰富。
高平市建宁乡李家河村
称远近闻名的三宫六院。
古村地处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28.5公里处,距建宁乡2公里,隶属于建宁乡管辖。其北与张家村、苟家村相交,南与建北村接壤,西与何家村相接,东紧临程家河村。通村公路从村西接入,是其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交通较为便利。该村历史悠久,6年山西省考古队在村西南台地发现了旧石器文化遗址,面积00平方米,表层有石核、石片。村内现存有众多的明清古建,比较有名的有南宫、北宫,九江宫等三宫。
高平市建宁乡郭庄村
春秋古国,今之郭庄。
古村隶属于高平市建宁乡管辖,地处丘陵、平川、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20公里处。坪曲公路从村南侧东西导向穿越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该村历史文化悠久,年长平之战研究会在村东台地发现了新石器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商周遗址、春秋战国遗址;在村南发现了秦汉遗址和汉代冶铁遗址;在村西北处发现了唐代遗等,足可见证古村的历史沧桑。
高平市河西镇下庄村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下庄村位于河西镇东南部,毗邻河西镇区、丹河与20国道结合部,距高平市中心10公里,距河西镇*府1.5公里。下庄村历史悠久,据古庙宇碑文记载,夏朝时期,村址就有人类活动。
这里有众多的清代古建,还有高平秧歌、高平刺绣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
高平市河西镇回山村
五阁十庙,砂锅琉璃上*戏。
回山村位于高平市西南18公里处的悬壶山下,北枕悬壶山,西靠悬壶山(高庙山)支脉回山(俗称转山),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处在太行山区高平与泽州交界处。现辖回山与磨石沟两个自然村,原先属高平县悬南乡,现隶属于高平市河西镇管辖。
高平市河西镇河西村
历史古镇,商贾大集。
河西村位于高平市南10公里处。因座落在丹河西岸,故称丹西村,后改为河西村,隶属河西镇管辖,同时也是镇*府的所在地。古村东邻仙井村,西与巩村、宰李村相连;南接新庄、牛村;北靠苏庄村。其地域面积为6.7平方公里,村域面积1余亩。土地总面积有余亩,人均1.25亩。
高平市河西镇焦河村
神农炎帝古庙焦家河。
焦河村位于高平市与泽州县交界处,东邻新庄、牛村,西邻界牌岭、三家店,北临巩村、乔村,南与莒山为界,与泽州县北义城镇刘轩窑、双南庄、双王庄等村交界。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古村南面有山,西面为岭,村东、村北为平川,蛟河(焦河)由东向西从村中流过。焦河地处莒山脚、丹河岸边,地形以丘陵平川为主,南靠莒山,望游仙山,西望悬壶山。
高平市石末乡瓮庄村
紫峰环“瓮”、聚气藏“庄”。
瓮庄——紫峰环“瓮”聚气藏“庄”瓮庄村简介:瓮庄村位于晋城市东北部43公里,地处高平、泽州和陵川三县(市)接壤处,距高平市区19公里。东邻陵川县西河底*庄村、西邻泽州县北义城镇黍米山村,东南邻陵川县西河底镇张仰村,西南邻泽州县北义城东张后村,北与高平市石末乡三个自然村(义州地、石板坡、赵家河)接。
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
神农故里,炎帝中庙。
古村地处丘陵、山地、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10公里处,隶属神农镇管辖。古村村名的来历,据《高平金石志·神农太子祠堂记》记载:“至正二十一年二月,羊头山故有神农氏祠,环山居民岁时奉祀,有祈即位。山之南里曰下太,直乾方之爽垲,自昔乃立原庙”。金元时期古村为下太村。《神农炎帝庙壁记》记载“维大明国山西泽高平县丰溢方下太村,古有敕封神农炎”。
高平市神农镇团东村
泊池团团围,故名团池村。
古村地处丘陵、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10公里处,隶属神农镇管辖,也是镇*府的所在地。有关村名的来历说法不一。其一由地形而得名。因团池村四周皆为高土崖而围,中间是一片凹地,像一个大水池,故名团池村。其二是古村周围有自然形成的泊池,大小泊池计10余个,由于村子被泊池团团围住,故称团池村。该村建村无从考证。
高平市神农镇团西村
神农炎帝,文化发源地。
团西村,属高平市神农镇管辖,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泽州盆地北端。高平市东北15公里处。村内大部分属丘陵地区,平均海拔-米之间。团西村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凤,十年九旱。夏季炎热多雨,但热雨不均,秋季温凉气爽,阴稍多。
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
清清明月映帝宫。
故关村隶属于高平市神农镇,距高平市区约14.5公里,距神农镇约4.4公里。村庄东部与北部与长治市接壤,西至许家村边界,西南部与西坡上、席家、长畛坡相邻,东南部接换马村。国道紧邻村域东侧,村村通公路直通村庄,成为故关村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有两个自然村—小章、小北山。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14亩。
高平市神农镇邱村
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厚重。
邱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北22.5公里处神农镇羊头山下,地处丘陵地带,北枕巍巍羊头山,西南高平祖山韩王山,西北可遥望郎公山。正北与长治市长子县色头镇为邻,北临石沙、东沙院、陈家沟等村,东临焦家沟、池院,南邻团西村,西南为中庙村,西临大西河村。隶属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管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高平市米山镇孝义村
总督故里忠孝仁义孝义村。
孝义村位于高平市东南10公里龙顶山脚下,北邻东墡村,东北接太平村、石嘴头村,西北邻董寨、北庄,西邻祁寨,西南邻郭村,东邻北诗镇椿树庄,南邻河西镇朵则村,东南邻河西镇西李家庄,东、南两面环山,东靠龙顶山,南面小山与河西镇分割,北面为丘陵地带,村西为开阔的丹河谷地平川。孝义村地形以山地为主,该村东依龙顶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高平市野川镇杜寨村
太行山水城岚秀数杜寨。
杜寨古村,位于高平市西北11公里处,古代为镇、都、里,人民公社时为乡镇治所地,现为野川镇行*村。该村北高南低,其地形似如龟形,南北长约米,东西长约米,最大高差15米,村域总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
高平市陈区镇铁炉村
汉代冶铁铁炉贡梨。
古村隶属于高平市陈区镇管辖,地处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位于高平市东北15公里处。坪曲公路从村南侧东西导向穿越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该村历史悠久,6年山西考古队在村东南台地发现了新旧石器遗址,面积约10平方米,表层有石核、圆头刮削器等。年高平市长平之战研究会在村西北台地发现了仰文化遗址、商周遗址、春秋战国遗址。
高平市马村镇东宅村
长平之战古寨为村。
东宅村是高平市马村镇所辖的行*村。位于高平市西南部,距高平市区20公里,距马村镇2.5公里。该村地处丘陵、平川,海拔米,地理坐标东经°48′,北纬35°42′。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秦赵长平大战时,此村原为西障城之东的兵寨,为秦*所设,故名东寨,后更名东宅。《汉书》记载,长平大战之前,此处为赵*屯兵的重寨,后被秦*攻占。
高平市马村镇东崛山村
先有竹山寺后有崛山村。
东崛山村隶属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管辖。位于镇城东南部,距镇*府驻地6公里,距高平市城区26公里。该村地处丘陵山区,村域内梁垣遍布,沟壑纵横,地势高低不平。该村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两季主导风为东南风,冬春季主导风为西北风,平均风速2.5米/秒。年平均降水量为.3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季节降水分布不均匀。
高平市马村镇古寨村
饮马河畔战国赵*古寨。
古寨村位于马村镇西南4公里处,属马村镇管辖,村域面积为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亩。丘陵地形,村落依山面水、山环水抱,背靠北山,南邻饮马河,西南为猪头山,东南为龙王山。古村落部分沿饮马河布置,新村位于古村落之北,并向东西方向延伸。
高平市马村镇唐东村
饮马河畔金代状元故里。
唐东村位于高平市西部山区,属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马村镇镇区所在村之一,村落依山面水、山环水抱,坐落在有“五龙捧凤”之称的风水宝地上。背靠北山,南邻饮马河,南为屏凤山,西南为皇花岭,东南为猪头山。村落所依存的山体、水体、植被等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未受到破坏,保持完好。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亩。
高平市马村镇陈村
长平之战饮马河畔。
陈村地处河谷平川和中低山区,海拔高度为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52,北纬35°46。境内西南地势较高,东北较低。东邻康营村,西接马村,北靠狼儿掌村,南与毕家庄接壤。杨界线和陈老线两条公路分别从村的西侧和东侧纵向经过,村落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位于高平市西南10公里处,隶属马村管辖。
高平市马村镇马村
规划严整的商业古镇。
马村,地处高平城西南15公里,地理海拔米,系马村镇*府所在地,地域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亩,设有12个村民小组,村*总支下设3个*支部,是高平市西南部*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战略要地、煤铁之乡、经济重镇、炉匠名村之称。本村北藏龙、南卧虎,倚岭望山临谷面川,地势西高东低,镇府居中。
晋城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
太行日报第一时间发布
能不能开车出行
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