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这座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其知名度自不必说。颐和园的前身为乾隆时初建的清漪园,后被英法联*烧毁,光绪时得以重建,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并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在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治和历史地位。光绪帝就曾在颐和园的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询问维新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于园中的玉澜堂。后来颐和园再遭八国联*洗劫,并于两年后重修。此后,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颁发谕旨、接待外宾。
而从园林艺术上看,颐和园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借景周围山水环境,包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可以说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
慈福牌楼去颐和园的时候,在三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正是晚樱玉兰争奇斗艳、莺飞草长的时节。记得自己上一次来颐和园,还是在小学三年级,除了语文课本中提到的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几乎已剩不下什么记忆了。
须弥灵境想要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时机选择很重要,不仅要选择一个春暖花开、气候宜人的季节,还要避开人头攒动的大小长假和暑假。工作日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通勤者来说不好实现。原本就是想揪住春天的尾巴,找个公园来踏青,既然选择了皇家园林,那么就在清明假期前找一个周末吧。
小长假前的周末,游客还不会蜂拥而至,但是园区为了迎接小长假,院内的布置却已经基本到位了。而北京大部分的景区会在4月进入旺季,票价也会执行旺季价格,那么3月末草木复苏,既能沾一沾怡人春色,又能省点银子,何乐不为呢。
须弥灵境的藏式碉堡式建筑喇嘛塔我们选择了北宫门入园,一是因为离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很近(颐和园周边停车非常不便,不推荐自驾前往),二是团体游客大部分是从东宫门进入,与我们行进的方向相反,所以能避开大批人群。
另外入园时间一定选择在上午,如果能在10点之前更好。当然像我这种家住东南五环,奔来西北京郊,为了逛两三个小时园子起个大早也不太值当。不过我们下午三点多出园时,明显感觉到游客密度有点大。
智慧海走入北宫门,穿过苏州街,矗立面前是一座藏教佛寺——须弥灵境,这是万寿山后山的主体建筑,又叫四大部洲。
再往北就会看到一面巨大的嵌有成百上千尊佛像的琉璃砖墙。这座建筑不用梁柱承重,屋顶和壁画均用五色琉璃装饰,所嵌入的无量寿佛共有一千一百一十尊。当然,这些简直连城的文物并没有躲过八国联*的蛮行。
“智慧海”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特别,其实它和殿前牌楼正面和背面的石额题字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一首佛教的偈语。是不是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呀。
绕过智慧海就是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了。佛香阁虽然是颐和园大门票之后额外售票的(票价10元),但这里可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上可以鸟瞰整个昆明湖全貌,难道不想看看当年慈禧老佛爷礼佛时的视角吗。
佛香阁佛香阁的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八根称重铁梨木贯通全阁上下,名副其实的“擎天柱”。阁内供奉有千手观音的站像,约高5米,美妙庄严,虽然没有对外开放,但仅是凭栏仰望,也能感受到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
从佛香阁眺望昆明湖从颐和园的制高点佛香阁眺望整个昆明湖,节气尚早,还未有游船,恰恰能够感受到如镜般的湖水,时而波澜不兴,时而碧波荡漾。天气晴好,甚至能看到中国尊!
佛香阁脚下的排云殿仔细看,有没有找到中国尊佛香阁下层榜曰“云外天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上层榜曰“式延风教”,最顶层立阁名匾“佛香阁”。
20米高的石造台基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这座台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随处都能见到它的姿影。
阁前有八字形台阶直登台上,而这里却显出从北宫门入园的一个好处,很多游客气喘吁吁地拾级而上,而我们则反其道而下行,则显得轻松太多啦。
排云殿在乾隆时期,这组建筑叫“大报恩延寿寺”,年被英法联*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排云殿”。
游廊排云殿地处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重檐歇山,排云殿四周有游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殿角重重叠叠,琉璃五彩缤纷。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意思就是说好像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走出排云殿就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它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是世界最长的画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其中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名字最为诗意——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看过古建,再来赏一下春景。此刻乐寿堂的玉兰开得正盛。
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而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则是慈禧、光绪及后妃的生活居住区。
甫一进乐寿堂宫门,就看到无数摄影爱好者们架好“长枪短炮”,对着满树争奇斗艳的玉兰花进行创作。在碧蓝无云的天空映衬下,每一朵玉兰都如此娇艳欲滴、婀娜多姿。
邀月门前一株玉兰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乐寿堂乐寿堂是慈禧的寝宫,从外观上看跟紫禁城里的宫殿在气势和规模上都差一些。“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除了玉兰还有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乐寿堂后院的紫玉兰乐寿堂外同样有好春色。
层檐叠脊间的山桃、迎春和喜鹊仁寿殿颐和园里的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园期间临朝理*、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光绪皇帝曾在此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和龙凤。最吸引人的是殿前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仁寿殿仁寿殿有悖于传统的坐南朝北,而是坐西朝东。
门口的一对铜龙铜凤,“凤在上,龙在下”,是慈禧掌权后,以显示权威的一个象征。
另外这个匾额还有一段故事。颐和园中的匾额要不就是引经据典,要不就是诗情画意,“大圆宝镜”这是个物件,怎么就被写进了扁了呢,尤其是这么重要的主建。原来是因为慈禧当初戕害珍妃,后来心虚见*,于是在门上放了件“法器”。
颐和园西堤颐和园的昆明湖是乾隆仿照杭州西湖而建。西湖上有苏堤,昆明湖上就建了西堤。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
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品四季(春夏秋冬)春花、夏荷、秋柳、冬枝。品四时(朝午夕夜)朝霞、午雪、夕阳、夜月。品四候(风雨雪雾)风桥、雨湖、雪亭、雾船。品四景(湖山塔桥)湖光、山色、塔影、桥韵。这景致可谓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一季三月,月月不同。一月三十日,日日不同。一日二十四时,时时不同。古人云: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春夏之燕鸣呢喃,仲秋之蝉声一片,湖水之拍岸微澜,北风之呼啸吹柳。朝阳之金波涟漪,晚霞之彩练当空。眼观耳闻鼻嗅,极尽赏心悦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沿东堤往南,一路至迎旭牌楼,会看到一头栩栩如生的铜牛,从牛背跨过牛角望去,刚好与远处的佛香阁遥遥相望。
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岸边的廊如亭小憩片刻,然后跨过十七孔桥踏上湖中小岛。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是昆明湖中三座小岛,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与十七孔桥相连的便是涵虚堂。
广润灵语祠月波楼丛林掩映间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隔水相望,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距山面湖,统领全园。
涵虚堂虽然涵虚堂就有游船码头,但因为游船还未开放,只好再从东堤走回去。
不用再去攀爬佛香阁,我们选择了德和园北边的一条小路翻过万寿山去北门。
因为不是主流的游览路线,这些小路很僻静,掩藏着意想不到的浓浓春意。
后溪河后溪河联通北宫门的苏州街,这里真是躲避人群喧闹的好去处!
堤岸的迎春、山桃、新柳、苍松、翠柏,再配上河水倒映的碧空,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澹宁堂忽见“仙女”降落凡间寅辉城关苏州街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