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花生古玩青花瓷的历史与五个鉴定诀窍
TUhjnbcbe - 2021/8/12 14:33:00
国庆告白中科白癜风换肤计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D3Q84S2J00018AOP.html
花生古玩:青花瓷的历史与五个鉴定诀窍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简称青花(blue-and-white),也用来指代该装饰工艺。该品种清新明快,质朴大方,不仅是工业化之前影响最广的瓷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代表。中国古玩界讲的青花瓷,是以明清景德镇窑产品为标准器,要满足如下特征:1)胎体要完全瓷化,呈现纯白的半透明状,即青花必须首先是瓷器;2)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颜料发色;3)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须是釉下彩;4)最终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一、青花瓷的历史青花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和日本,两地的用料几乎相同,衹是微量金属元素不同,所以发色有别。为生产青花瓷,首先就要能够生产高质量的蓝色和白色陶瓷。这一点是通过中国与西亚的技术与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得以完善的。而在工艺上,青花诞生要满足4个条件:①稳定的钴蓝料配制技术;②成熟的釉下彩工艺;③高超的瓷器绘画技术;④白瓷烧制工艺。在早期,能够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只有景德镇,其他地区只能生产仿青花风格的陶器或石胎瓷。标准青花无疑诞生于元代,然而此说在中国产生较为晚近。《格古要论》曾提及青花。因其成书于洪武年间,去元未远,可以推测元代当有烧制。吴仁敬指出江西南丰窑『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首倡该观点,但是影响有限。直至年,大维德花瓶被确定为至正十一年(年)之真品,国人才普遍接受元代出产青花。此后不断发现存留至今的实物,又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可以相对应的瓷器残片。元代青花已经十分精美,纹饰绘画技法娴熟,青料发色纯正,烧造技术成熟,已经完全符合现代青花的标准。元代中期青花业已成熟,有大量精品输出海外。元末,江西很早就脱离蒙古*府实际控制,景德镇也为朱元璋麾下所控制,并成为其重要的*费来源。自此直至明朝建*初年,期间瓷器生产保持一贯工艺,极难断代。故而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将元代至明初的青花统一划归入“14世纪的青花”。至今早期实物的断代和研究依然是难题。元代青花具有如下优点:1)体形硕大。花口大盘与大罐的工艺在明初反而退步,至宣德后则失传。2)用料上乘。无论制坯所用瓷土、绘画所用青料,均超出后世,可能在当时即已告罄。3)绘画非凡。纹饰题材之丰富与绘画技巧之高超,比明代有过之无不及。4)窑艺出众。以青花发色而论,可以生产带锡斑与纯蓝色两种,可见对炉火温度控制已经得心应手。装饰特点方面,元青花的划花技法减少,印花增多,新增镂花,而描绘成为主流。所绘图样布局层次多,画面满,但是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瓶、罐的腹部和盘、碗的中心安排主要纹饰,其他部份填充辅助纹饰。通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西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动物及瑞兽有:龙、凤凰、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螳螂、蟋蟀;其他纹饰,如珠竹石、杂宝、十字杆。辅助纹饰有:卷草、锦地、回纹、钱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变形莲瓣、缠枝花卉等。明代被部份学者视为中国瓷业的最高峰,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青花。宋元罕有青花记载;明初人鄙薄其流俗,加之因憎恨外族入主而不提元人艺事,致使青花来源不明,其始制年代存疑,令后人误以为明代首创青花。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以前,该观点占据主流,于古董行业尤为盛行。文献记载的最早带有款识的青花器物就是永乐青花压手杯,且有实物存世,现藏北京故宫。明代青花仍有相当存量,很早就被后人珍赏研究。明代共有17朝,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之外其余朝代均有传世或出土瓷器。传统瓷学祇把明代分为“永宣”“成弘”“嘉万”3个时期,其余则存而不论。洪武官窑以釉里红居多,传世青花则极为罕见。器物坯体粗重厚实,尚未脱离元代粗犷的风格。所用青料依然来自海外,但是普遍发色不佳,蓝中现黑。开始简化图案布局,趋向于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也不如元代规矩。在明末至清代的好古赏古风潮中,世间可见最古之带款青花出于永乐宣德时期。其中宣德器常见,永乐则极为罕见。因其形制相近,不易区分,故合称“永乐宣德,青花之王”,被视为中国青花的*金时期。又因为郑和从西洋带回“苏勃泥”青料,史有明文。清末至民国古董行业一般认定青花发端于永乐。也有识者依据的,以洪武为开端。但是无论如何不出明代的范围。胎体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永乐釉层尤为肥润。骨料发色浓艳,高铁低锰,因而减少了蓝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可以烧成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高铁的部份往往会在蓝色区域出现黑色结晶斑点,称为“锡斑”,会局部下陷,成为此时瓷器的标志。器物外型趋于清新流丽,但是仍然有较大的盘碗。广泛吸收外来造型因素,完全转化为中华气派。现存器物以宣德大盘为最多。图案装饰更为秀丽典雅,植物纹最为常见,瑞兽纹则以龙凤为主。黑暗期,又称为“空白期”。正统至天顺的30年间,青花制造并未停滞,只是不再书写年款而难以区分。成化青花除去早期产品外,开始改用平等青,发色淡雅,不再出现黑斑。器物造型减少,擅长玲珑精巧的小型器物。弘治基本延续成化风格,官窑创制莲池龙。正德青花胎体厚重,发色发灰,釉色闪青,常常以伊斯兰地区文字装饰。嘉靖所用青料,低铁低锰,发色蓝中带紫,较为浓艳,但是没有黑斑。此时人工调配青料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技术已经颇为成熟。道教题材增多。隆庆与嘉靖类似。万历青花发色微微泛灰。清代余年,康熙、雍正、干隆三代青花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不仅景德镇官窑继续代表了中国瓷器的品质,民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顺治已经复烧官窑。传世顺治青花,以民窑器居多:国内保留的多为庙宇贡奉器物以及少量笔筒、碗、盘,发色比较灰暗;流出海外的则多为日用外销瓷,沿用明代设计,制造精细,发色青翠。顺治十四年以前,写款往往用隶书。康熙初年官窑复甦,青花并非其主要产品,但是在质量上达到了清代高峰。青料是浙江料,改进了提炼方法,发色十分鲜艳,被称为“宝石蓝”、“翠毛蓝”。蓝色可以细分为8至9个层次,可以完美地再现中国画的水墨渲染效果。分水技法广泛应用,在蓝色渲染部份常常可以看见工匠的指纹痕迹。大件器物罕见,一般不写本朝款。民窑青花发展极大,其中精品质量甚至在官窑之上。器物形制多样,大件器物尤为丰富,保存在海外的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极高。装饰多样,除去纹饰外,也有整幅画片出现。雍正青花已经成为常见用器,官窑与民窑均大量生产,工艺精湛,比较淡雅。官窑器物造型追求摹仿宣德青花,并且全面摹仿明代著名青花产品,惟妙惟肖。另有部份全新设计的造型,康熙时期大件式样少见。装饰更加图案化,战争画片消失。青花釉里红达到历来最高水准.二、青花瓷的鉴定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最主要的是讲究“五看”:一、看青;二、看花;三、看造型;四、看胎釉;五、看底足及款识。问题是,背下这五点,很容易,真正掌握这“五看”却很难度。因为学识再丰富,水平再高,也是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积累下来。如何积累?关键是要见过看过摸过青花瓷,从而积累大量相关的资料、信息和经验。首先,看青。青,即瓷器的花色,料色特点。众所周知,现代料色肯定模仿古代,再逼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青花瓷器历经唐青花、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各时期原料皆不同。即便是进品料,不同时期进口的原料也各不相同,更何况加工方法、胎釉结合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看青”,观察的是它的原料和花色。比如,唐青花是我国最早的青花,它的色料为低锰型钴蓝:元青花就不同了。青花钴料大多为从波斯进口的低锰高铁型青料,即文献上所说的“苏麻离青”,料色浓艳而晕散,并有明显的结晶铁斑。“看青”,看的也是时代的标准,料色的特点。元青花的特点,明青花:洪武、永乐、成化、嘉靖各个时期又有什么特点?……每一个时代的标准都需要牢记。鉴定时,根据特点来比较符不符合。而料色,含铁量的高低,色彩浓淡不同也是鉴别的特点。如果青花的花色原料是进口,含铁就较高,铁的锈斑比较明显,比如元青花、明青花。到了清代,青料的含铁量较少,一般浮在釉之上。比如下图:(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高34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3.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显现的褐色“铁斑”于釉表。(清乾隆青花双龙捧寿纹如意耳葫芦式扁瓶,高17.5厘米口径2.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显现的有根的“火山斑”及一样平常褐色“铁斑”。其次,看花花,即是花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和风格,花纹变化也就很大。例如,元青花:元青花的纹饰是有期间特性的,比方料无分水,一笔点画;规划繁满,条理较多;竹叶向上,蕉叶实心;龙身如蛇,龙爪如镰;回纹单画,树稍出刺;仰覆莲瓣互不相连,三道弯快意开光等等。这些特性在有关元青花的名著如叶佩兰的《元朝瓷器》、朱裕平的《元朝青花瓷》中均有叙说。再次,是看造型。不同时代的造型也不一样,特别是唐代、元代的造型更明显。明、清时期的造型稍微有接近,但也不一样。四,看胎釉“胎”和“釉”是两个方面“胎”的话,它都被釉面盖住了,要怎么观察?看底部露胎的部位。以景德镇瓷器为例,景德镇窑宋朝和元晚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胎质、胎内多有微小洞隙。另外,我们也可以量一下轻重。现代仿古瓷器要么太轻,要么太重大多是注浆所成。“釉”,釉面有柴窑烧制和汽窑烧制,差别很大。古代都是柴窑烧制,瓷器的釉面比较柔和,更温润,经过几百年时光一般不会那么亮和新。而汽烧的亮度强,刺眼,一般称为“贼光”。最后,看“底足”及“款识”底足,就要注意观察其大小、厚薄和深浅,这些都是有历史和讲究的。关于底足,有一个“火石红”现象的小知识。啥是“火石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至酱褐,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业内人士称其为“火石红”。元代足底明代足底青花瓷中的“火石红”一般在元代、明初比较突出,明成化后期基本就看不到“火石红”现象了。由于“火石红”的出现皆因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铁元素因为重力关系发生流动,在底部形成一定蓄积造成。之前垫瓷器的垫子在沙子上,含铁高会渗到胎面容易形成“火石红”,但到成化年间,逐渐改用瓷质的垫具,“火石红”现象就少了。“底足”不仅仅只有这些小知识,还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掌握。包括“款识”,讲究和知识更多。以明代青花瓷为例,洪武官窑是没有“款识”的,永乐年间才开始出现,到了明宣德时期开始正式流行。而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每个时代的笔划、字体都不一样,这个要慢慢积累和学习。比如下面这件“嘉靖款”孔雀花卉纹罐:这个瓷器是真?是假?结论:假的!以“五看”中的“看青”、“看花”来讲,青花料看上去不太均匀,还有浓淡的反差过大。釉面过于白了点,而且不够润。纹饰方面,线条也不够流畅:再来看它的“款识”:如果你看前面没看出真假,“款识”一定感觉不对劲了吧?字体错识,软绵无力,根本不像古人书写的毛笔字。还有”江西景德镇造”铭文,也是错误:“江西景德镇”是现代人的写法,古代因它的行*级别低下不会直接这么写。再有“嘉靖”的“靖”字:古人在明代写“靖”字时,“立”都是往上靠到“月”字斜上方:左图才是嘉靖真品。真品的嘉靖罐,花色,勾线,纹饰,没有太强浓淡之分:总之,对于鉴别瓷器,我们用这“五看”来综合观察它。“看青”、“看花”、“看造型”……虽只有十六个字,但却要长期的知识积累。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鉴别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利用现代鉴别技术去鉴别瓷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鉴别的难度,提高了真品收藏价值。但知识和经验是无可替代的。(花生余??,21/07/,福州)上图:明景德镇窑葡萄纹大盘,现藏大英博物馆,真正的青花下图:16世纪中叶土耳其釉陶盘,现藏大英博物馆,青花仿品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生古玩青花瓷的历史与五个鉴定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