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曹学川元代武宗海山对哈剌和林边民的粮食供
TUhjnbcbe - 2021/8/12 14:34:00

*作者:曹学川,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研究生。

成宗大德三年(1299),海山出镇漠北,以宁远王阔阔出“怠于备御”[1]477取而代之,统领漠北**事宜。大德五年(1301),海都集结其部众与武宗大战于合剌合塔之地,海都大败,死于归途。于是,中亚蒙古叛王势力与元朝廷的关系趋于缓和,大批边民来降,从大德五年以后,来降者数以万计,其中包括海都旧部民众及阿里不哥与蒙哥之部民(他们是在成宗铁穆耳初期归附),还有平叛之后大量边境百姓的归附。那么,要解决这些边民的粮食供给问题已迫在眉睫。

和林本地,称海地区及五条河诸地区的屯田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和战争的破坏已无力供给*粮和民用粮食了。通过研究边民粮食供给方式,可管窥当时*需和民用粮食供给的一般规程。为了保障长期防御和战争的需要,元廷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并在武宗时期成功解决边民安抚及*粮供给问题,为进一步开发和林地区和解决归附百姓口粮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都哈拉和林遗址

一、大德年间和林地区的诸色人户及降附百姓

和林地区的原住居民中,有从各地迁徙而来的各族人,包括工匠、屯田户、戍*及僧、道、儒、医、工商、官宦等诸色人户[2]569。早在成吉思汗西征归来时,便从撒麻耳干、玉龙杰赤被区东迁者达到十几万人,并从西域带回大量能工巧匠。元世祖统一中国

南北之后,又签发大量汉人、南人*民赴和林发展屯田和戍守边陲。大德五年海都死后,笃哇和海都子察八儿请和。十年,海山乘窝阔台汗国衰微之际,进兵按台山西麓封地,在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的窝阔台后王秃满归降,

“十年冬,叛王灭里铁木儿等屯于金山,武宗帅师出其不意,先逾金山,月赤察儿以诸*继征,压之以威,啖之以利,灭里铁木儿乃降。其部人惊溃,月赤察儿遣秃满铁木儿、察忽将万人深入,其部人亦降。察八儿者海都长子也,海都死,嗣领其众,至是掩取其部人,凡两部十余万口”[1]2591。

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崩,武宗于五月在上都即皇帝位。遣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

“以太傅、左丞相(传作右丞相,兹从碑文及武宗本纪)行和林省事”[3]289。

海都败亡后,其统治下“诸部落降者百余万口”[4]541。《元史·武宗纪》载,至大元年三月,

“以北来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仰食于官,非久计,给钞百五十万锭,币帛准钞五十万锭,命太师月赤察儿、太傅哈剌哈孙分给之,罢其廪给”。

此处所载者即是诸部落降者。正如韩儒林先生所说其中包括投奔海都的拖雷系诸王部众,如阿里不哥子明理铁木儿所部。元朝和林地区的边民由于史料欠缺无法详细考证,只能从韩儒林先生所著《元朝史》中所载根据早期的诸王所部千户的大略数目和大德末年仰赖*府救济的诸部降民数目推测“大约在两百万人以上”。由此可以窥见,元朝边民数量数以万计地增加,和林地区的屯田连*粮都不够供给又怎能供给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呢?这就需要设置更高一级的行*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大德十一年,

“罢和林宣慰司,置行中书省及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和林总管府”[1]483。

然而,元廷的这些做法也无法缓解百万民众的口粮问题。所以此时要解决边民口粮问题只有从大都及周边行省调运粮食。

二、*府向和林调运赈济粮

大德十一年五月,武宗即皇帝位后,为了安抚大批降附边民从御史台臣请“迤北之民新附者,置传输粟以赈之”[1]486,随后改也里合牙营田司为屯田运粮万户府,紧急向和林等地输粮。到至大元年(1308)春,敕中书省以

“和林贫民北来者众,以钞十万锭济之,仍于大同、隆兴等处籴粮以赈”[1]496,

并敕令内廷

“诸内侍、太医、阴阳、乐人,毋援常选散官。以纲罟给和林饥民”[1]496,

由此便知,武宗出镇漠北以来,深谙漠北民*,如不迅速采取措施,恐生新乱,于是立即调集粮食,以赈济边民。武宗即位以来,大行赏赐蒙古诸王和有功将士,以致于“帑藏空竭”[1]488不得不节省宫廷开支以赈饥民。为了赈济边民武宗不得不增加海漕运粮食,从中书省请

“常岁海漕粮百四十五万,今江浙岁俭不能如数,请仍旧例湖广、江西各输五十万石,并由海道达京师”。[1]489

又加紧铨选运粮官

“本省左丞沙不丁言其弟合八失及马合谋但的、澉浦杨家等皆有舟,且深知漕事,乞以为海道运粮都漕万户府官,各以己力输运官粮,万户、千户并如*官例承袭”,

武宗从尚书省及沙不丁的建议

“以马合谋但的为遥授右丞、海外诸蕃宣慰使都元帅、领海道运粮都漕运万户府事”。[1]528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是缓解大都财*危机,抑制物价飞涨;二是将余粮调往和林行省赈恤饥民。从《元史·食货志》可以看出大德末年到至大年间海运量的增加情况,现将运粮数量列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元朝自大德五年海都死后便大幅增加粮食海运数量,大德六年(1302)所运数量比上一年增加58万余石,往后更是逐年增加海运粮食。到了大德十一年,产粮大省

“江浙水,民饥,诏赈粮三月,酒醋、门摊、课程悉免一年”[1]484

以致

“杭州、平江等处大饥,发粮五十万一千二百石赈之”[1]489,

运粮数量有所减少。到至大二年(1309),武宗复立尚书省,海运量猛增至246万余石,次年又增至292万余石,如此大规模的海运粮食已是空前。当时武宗复立尚书省,正在对前朝流弊进行改革,由于国库空虚,钞法尽坏,又发行新钞,出现通货膨胀,致使物价飞涨。大批运粮至京师,一是平抑物价,加速改革进程。另一方面便是输粮于和林地区以解决边民粮食供给问题。

注:大德十一年由上一年的180余万石降至166余万石,至大元年又降至124万余石,这是由于江浙地区自然灾害所致。参见默书民《元代海运粮食数量的变化》,《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6辑。

面对当时大批边民涌入和林,元*府为解燃眉之急,势必要从就近行省调运*粮。这一点从黑城出土文书中试图寻找一些证据。元代亦集乃路置司黑水城(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河下游以东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因其旁边为黑水河,故曰黑水城。亦集乃路北接漠北之地,西连别失八里和叶密立等地“置在极边,接连川口,紧靠迤北”[5]138,漠北遇有紧急情况,元*便由此经过,可迅速到达迤北之地。

所以,当时粮食补给必由此道运至漠北。根据李逸友先生的推算亦集乃路人口“约在七千人以内”[5]13,其地处荒漠戈壁,降雨量不足,且“本管地面上年不曾收成”[5]139,已然无粮可调。从《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0部分《*用钱粮类》,其中的《大德四年*粮文卷》收录的编号为F116:W552的汉文文书[5]138、139中记载

“在仓粮斛数少,旦歹不大王大*经过迤北征进,到于本路支请口粮,委是不敷支遣。又处人民所种田禾将欲出穗,却被蛆虫食践,未见收成特已于五月廿四日、六月十八日二次差人赉解,赴省计禀,攒运粮斛,准备支持去后”。

可以看出,亦集乃路本身地处坏境恶劣,筹集*粮困难,更无力承担大批边民之需,便从宁夏等路调运大批粮食以供急需。

元*府也通过商人和籴粮食运往和林,《元史》卷九十六记载

“和籴自唐始,所以备边庭*需也,其弊至于害民者,盖有之矣。元和籴之名有二,曰市籴粮,曰盐折草,率皆增其直而市于民。于是边庭之兵不乏食,京师之马不乏刍,而民亦用以不困,其为法不亦善乎”,

可以看出和籴始于唐代,不失为*府解决边饷之良策。《元史》卷一百四十载“岭北地寒,不任穑事,岁募富民和籴为边饷”,又“民苦和籴转输”[1]4397,“和籴以饷其众”[6]“岭北不产五谷,岁募商民和籴为兵饷”[6],可以看出《元史》和《新元史》所指为同一事件,岭北边民和戍*所需粮食数量浩大,尽管进行屯田,毕竟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多数地方不利于种植粮食,屯田尚不能满足*需,况百万余边民又需安抚。

因此,元*府除了从中原转运官粮供应之外,又以数倍优厚价格招募商人贩运粮食到和林,管钱不足,就以盐引偿之,于是内地富商及回回商人趋之若鹜,从中获利[7]163。这种厚利和籴的*策在成宗初年开始实行,作为定制577。所以,商民和籴粮食运往和林以供口粮也是当时解决边民粮食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和林*队边民屯田自给

元代和林地区屯田历史由来已久。《元史》卷100《兵志三·屯田》对于全国的记载颇为详细:

“古者寓兵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有国者善用其法,则亦养兵息民之要道也。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立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屯田,以资*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其为虑盖甚详密矣。大抵勺陂、洪泽、甘、肃、瓜、沙,因昔人之制,其地利盖不减于旧;和林、陕西、四川等地,则因地之宜而肇为之,亦未尝遗其利焉。至于云南八番,海南、海北,虽非屯田之所,而以为蛮夷腹心之地,则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

可见,元代屯田是戍边之计,其最终目的是解决*饷和民粮问题。太祖征战时期起,元代大多进行以战养战的方式来解决*饷。到世祖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叛王定都大都后,和林地区则转为戍守之地,世祖便徙生券*赴和林屯田。随后,遣阿剌带率领一千人屯田于五条河。大德年间,成宗为加强戍边力量,又遣大量和林汉*屯田于五条河,并配发戍*农具、牛、车等。敕令和林戍*不得窜名他籍,和林*官广垦田地,设立仓库,选用仓官,以防侵盗之弊。这些措施都是加强边防有效措施。

见于史籍记载的和林地区屯田始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元朝初立,和林叛王势力又起,戍边屯田制度亟待建立。为此,元*府积极组织屯田,以供应戍边*队之粮饷和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武宗海山长期出镇漠北,深知当地边防及民*情况,因此,保障戍*的*饷和边民的粮食问题极其重要。海都势力消灭后,便大力开展*屯和民屯以解决戍*和归附边民的粮食问题。海山即位之前的屯田主要以*屯为主,从事屯田的*种有当地的戍*,也有从内地迁调来的汉*及新附*,但以汉*居多。和林地区是元廷“龙兴之地”,故而从各地广调*力,加上各诸王的势力,自然是以*屯为主。

当然,*屯之外,还有民屯,当地诸色人户也在积极开展屯田,还有从各叛王部落迁徙而来的民户进行耕种。还有就是*屯、民屯交织在一起进行屯田,遇有战事,则广调屯田*从征;若无战事,又广发戍*屯田以供*需。武宗即位后,在和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屯田,设立和林行省“今岭北行中书省治所,常以勋旧重臣为之”[8]31,遣中书左丞相哈剌哈孙行和林省事,哈剌哈孙至和林后发现“称海屯田废弛”随即采取措施

“益购工治器,择*中晓耕稼者杂教部落。又浚古渠,溉田数千顷。谷以恒贱,边*大治”[9]541。

在屯田的次年便初见成效“岁得米二十余万斛”[3]289,鉴于屯田取得良好的效果,武宗又于大德十一年“以汉*万人屯田和林”,大力进行边民屯田解决口粮问题。至大元年秋,和林屯田收获达九万余石[1]510。

蒙古国用户驾驶雷沃拖拉机进行农业作业

这是和林屯田的一次很有效的方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原来主要以汉*屯田扩展到选人指导各部落民从事农业生产[2]575。早在大德六年(1302),郭明德以和林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的身份上书陈备边之策,认为和林屯兵需粮数多,若只靠从内地调运费用很大且不足供应[10]170。其大意为:

1、安边之策,务在屯田积谷,且耕且战,自古如此;

2、必须降低从内地往和林运粮的成本,并提高它的经济效益;

3、和林之北,地宜麦禾,每*抽步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

4、和林寒苦,汉*不能冬,让蒙古*之强壮者戍边,贫弱者教之稼穑,以相资养;

5、置田官,起仓廪,严赏罚,强化粮食储运;

6、训练兵甲,高城深堑,提高元*的作战能力和防御能力。这些建议对消除北部边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36。

可见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农业发展,称海五条河四千六百户,六千四百顷[12]。当然,由于自然环境的约束,和林地区的经济作物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生产仅仅是对畜牧业的补充。当地归附边民主要以草原游牧经济为主,可以自给生产大量畜产品,食物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因此,屯田能达到如此效果更能说明和林地区农耕范围的扩大和快速有效地解决了边民粮食供给问题。

年前的外蒙古老照片

注释:

①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取得帝位后,设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1307)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元朝*府文件中多称岭北为“边远之地”,此处以此为依据称之为“边民”。参见元史论集收录的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韩儒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则芬.元史新讲:三[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4](元)刘敏中.丞相顺德忠献王碑[M]//李修生.全元文:11册:敕赐太傅右丞相赠太师顺德忠献王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用钱粮卷:大德四年*粮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柯劭忞.新元史[M].北京,开明书店,1922.

[7]李修生.全元文:26册:虞集:送苏子宁北行诗序:道园学古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8](元)朱思本.贞一斋杂著[M].清代丛书堂抄本.

[9]李修生.全元文:11册:卷397[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0](元)苏天爵.滋溪文稿[M].陈高华,孟繁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王风雷.元代的哈拉和林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12](元)苏天爵.元文类:卷41[G]//四库全书.

推荐:

从岭北行省看元代蒙古人的农业与渔猎业

北元史记述性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特木勒

马晓林:元代蒙古人的祭天仪式

于月:蒙元时期的燕只吉部帖速家族

朱子彦:元明时期的海运与海禁

陈彩云:元代私盐整治与帝国漕粮海运体制的终结

辽金元丨从夏捺钵辨“阿延川”、“上京”及“爪忽都”——陈晓伟

《元世祖出猎图》流传考略

姜喜:北元时期蒙古部落状况

蒙元初期“汉人无统蒙古*”之制度(上)

蒙元初期“汉人无统蒙古*”之制度(下)

元代基层州县官员的族群结构分析-洪丽珠

东北利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学川元代武宗海山对哈剌和林边民的粮食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