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海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国庆特刊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奋进
TUhjnbcbe - 2021/8/14 17:58:00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http://m.39.net/pf/a_4459900.html

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喜迎新中国70华诞《奋进》特刊,共八个版面。聚焦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辉煌发展历程!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亦千载难逢。唯有奋进,方能不负使命!从年起步,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年11月宜昌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搬迁至白洋工业园,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再奋楫。宜昌高新区始终紧扣高新区的使命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在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做出新贡献。深度融合通全球——宜昌自贸片区打造全面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古来,宜昌属航运枢纽、战略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宜昌通江达海,辐辏八方,在“一带一路”波澜壮阔的开放大潮中与世界深度融通。年4月1日,宜昌在全省上下的期待中开启全新的自贸时代——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挂牌。宜昌自贸片区规划面积27.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两年多来,宜昌片区在市委市*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国家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落地,倾力打造“三峡区域高水平开放引领区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制度创新“试验田”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宜昌高新区、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叠加”,“物理”融合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两年来,宜昌片区紧扣核心使命,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不断深化制度创新。“这简直太方便了!”在宜昌自贸片区出入境窗口前,自贸片区内重点企业金宝乐器聘请的外国专家CHUNG TAE KWANG感叹,不仅不用留护照,原来需要1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居留证延期手续,也缩短到了5天。外国人按需申领签证和停居留证件、外国人来华工作“零跑腿”、外国人来华一站式服务……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的推出,吸引了众多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宜昌工作创业。这仅仅是宜昌片区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自挂牌以来,宜昌片区高质量完成了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分解到宜昌的共项改革试验任务中的项,加快推进改革试验“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宜昌创新的脚步奔竞不息:“涉税执法容缺容错监管”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网上金融服务平台”被国务院自贸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推介,“港口岸电”在长江沿线11个省市复制推广,“信用可视化工程”获得全国信用城市峰会提名奖。宜昌,为全国自贸区改革试验贡献了宜昌智慧、体现了宜昌担当、彰显了宜昌作为。营商环境“自由港”今年2月26日,宜昌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商标受理窗口收到一家旅游企业的申请,工作人员当天就把申报材料传到北京。为解决企业反映的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有限、公告时间过长、登记流程容错率低等问题,《宜昌自贸片区进一步完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月11日印发,1月29日起,正式开通本次试点的初期功能。此项改革将办理时间从以前的公示45天减少一半以上。这是宜昌片区今年以来推出一揽子便民举措,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真实案例。千资呈百态,万商竞自由。宜昌片区对接世行标准,以“六多合一”改革为统领,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多规合一”破壁垒,一张蓝图管到底,向世界播撒“亲商、重商、扶商”的种子。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宜昌片区挂牌以来,新增市场主体家,其中新增企业余家,以全市0.13%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市近15%的新增企业。内陆开放“新高地”辍沐吐哺,虚襟坦怀。为加快开放步伐,宜昌片区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资企业工商登记和商务审批“一口式”等改革,两年多来新增外资企业33户,占全市新增外资企业近40%。与埃塞俄比亚巴哈达尔市、哈萨克斯坦东方之门经济特区、乌克兰扎波罗热市等地签署合作备忘录,举办宜昌-葡语国家产能合作对接会、“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展等,扩大宜昌“朋友圈”。海纳风行,商通寰宇。湖北科力生工业园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东大门潘非洛夫县努尔克呢特经济特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2.05亿美元,是中哈合作的51个重点合作项目之一。“园区未来可创造约4.2万个就业岗位,将会吸引约7万人在园区工作和生活。”科力生集团董事长汪盛明介绍。除科力生外,安琪酵母、黑旋风锯片、长盛川青砖茶、长江钢琴等宜昌本地产品,也随“一带一路”走向海外,向世界递出了一张张“宜昌名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将视野拉回宜昌,外资建厂亦如火如荼。自贸区挂牌以来,百事可乐、孟加拉吉利喜等多家外资企业落户片区。宜昌片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以具体项目推动深化开放。在企业集群中发现和培养未来的雏鹰、瞪羚、独角兽。其中,安琪集团产品畅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2月竣工投产的安琪酵母俄罗斯公司成为全俄最先进的酵母工厂。百事可乐年产50万吨的百事系列饮料项目落户片区,成为百事中国在大陆地区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基地。汇联金控平行进口汽车项目成功引进,实现天津港、上海港、宜昌港“三港同质同价”。宜昌片区正努力成为湖北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三峡地区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产业发展“主引擎”洪炉大器,产业为先。如果把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比作经济新引擎,那么招商就是点火系。自贸片区成立专班,主动请缨长三角、珠三角,驻点招商,靶向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对接储备了大批项目,形成燎原之势。总投资56.9亿元的宜昌综合保税区年底将达到封关运营条件,已储备人福药业、兴发化工、中船重工、金宝乐器、世纪联合创新、奥马电子等30余个项目,协议总投资80多亿元;总建筑面积7.4万方的宜昌国际跨境电商产业园年内将正式开园运营。源头活水,金融为本。要提升自贸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金融是水利枢纽工程。自贸片区部门联动,智库互动,聚合众智,集成创新。推出“财*出口增信贷”“出口保单融资”“供应链融资”“财*科技创新贷”“银行外汇业务便利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网上金融服务平台”,被国务院自贸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推介。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挂牌以来,宜昌片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个,协议投资总额亿元。宜昌片区在宜昌全市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不断攀升,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领头雁。回望百年前,宜昌开埠,东湖设关,散发阵阵茶香的货轮启运欧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摘金夺银,外贸“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成为“东方日内瓦”。江水奔流,不舍昼夜。如今,宜昌自贸片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和机遇,以客流聚人气,以业态聚商机,以流通聚世界,为宜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完美实现着宜昌与世界的深度融通。聚焦动能转换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9月4-6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年打造特色载体推动双创升级工作培训班在宜昌高新区开班。此次开班,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对高新区双创工作的肯定,同时更是鼓励与鞭策。未来,高新区将不辱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双创”升级版。近年来,宜昌高新区积极推进双创平台提档升级。围绕建设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核心目标,牢牢把握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双创团队培育、双创环境优化、双创文化营造“四个重点”,建设了“城东U谷”“海洋众创空间”等一批省级孵化器,升级了“微特智慧谷”“云计算”等一批国家级孵化器,打造了“猪八戒网”“启迪之星”“时间交易平台”等一批双创示范项目。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经过高新区大力扶持和推动,目前全区现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个,双创载体面积万平方米,已建成运营81.9万平米,累计孵化毕业企业家、培育高企58家,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家,微特电子、亿立能、谁与争锋等企业成长为国家标准制定者和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科技小巨人”企业。如何让创新主体从小到大再做强?高新区坚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单项冠*企业,壮大制造业创新集群。到年底,全区共培育区级创新型企业家、市级创新成长工程试点企业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8家,国际国内产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企业4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同比增长21.4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0%,高新技术产品达个;主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6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60家,创新主体规模效应日趋显现。8月30日,为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协同运行,提升“双招双引”质效,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在生物产业园城东U谷举行“双招双引”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项目交流会。这是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推进双招双引工作落地见效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深化实施“三峡英才”工程,设立人才基金,给予人才项目创业启动、技术研发、产品推广、贷款贴息等扶持,提供生活补贴、安家工程、医疗保险等服务。优化“双招双引”工作机制,以产业链招引为重点,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实施精准双招。全区共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多人,省双创战略团队7个,成为三峡区域重要的高端双创人才聚集地。聚焦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科技,让每一天都在“更新迭代”。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则夯实着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多层次创新体系,宜昌高新区逐渐成为三峡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走进中南鹏力总部,一辆豪华“房车”夺人眼球——海洋环境监测平台。海洋环境监测平台搭载了高频地波雷达系统、光电监控系统和气象传感系统,一条条安全数据信息清晰列出,并能进行事故风险预警及后果模拟分析,极大适应了远海航运业的发展和现代船舶营运安全的需要。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上,作为承担“海上搜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单位,中南鹏力为我国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信息平台,极大改善海上搜救“以命换命”的艰难现状。无独有偶,面对海洋这个庞大的复杂构造,同样作为护航使者,宜昌微特技术有限公司也贡献了自己的独创智慧——为海洋平台起重机力矩保护装置提供安全保护控制系统。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而给起重机装上安全控制系统等于是装上了“眼睛”和“大脑”,能清晰“看到”起重机的运行状况并避免发生事故,以便排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通过16年的自主研发,微特取得多项专利,参与起草4项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国家标准,成为当之无愧的“起重安全保护专家”。近年来,高新区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中心、产学研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坚,重点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地方进行攻坚突破,集中力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区现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家。年,全区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16个。此外,高新区还积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三峡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中科院育成中心优势,为企业搭建产品检测、生产中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安琪酵母、人福药业建立生物、仿制药技术研发和医药产品生产公共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和分配,推动小微和初创企业的医药创新成果快速落地。高校拥有智力优势,企业拥有平台优势,双方牵手,往往能事半功倍。近年来,高新区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积极引进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来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人福药业、黑旋风锯业、中南鹏力等企业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全区90%以上的高企已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40多所高校进行了项目合作开发,累计推动多项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从宜昌首创的“三证合一”到全面推行“五证合一”,再到自贸区颁出的“七证合一”,宜昌自贸片区正在转变提速。聚焦优化环境推动*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探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不难发现,这里除了拥有充沛的产业基础,还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服务。高新区牢固树立“优化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持续优化*策环境、金融环境、营商环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我感觉非常方便,提交资料就三四样,半个小时之内就办完了,受理完之后拿着受理号在中国商标网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庆特刊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