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安徽省政府一则人事任免消息引起了全网轰动,故事的主角是苏明娟,她在12月15日当选为“安徽省团委副书记”。
苏明娟是希望工程的代言人,是“大眼睛”女孩。
任命出来后,许多好心人对苏明娟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在他们心中,付出的爱心有了回报,希望工程真的改变了大山孩子的命运。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质疑之声:
“苏明娟的资历,怎么能成为副厅,她是不是吃了身份的红利?”
“她只考上了大专,在学校的成绩也并不出色,为何能够当上厅级干部?”
其实网友们的质疑并不恶意,因为确实没有如此年轻跃升为厅级干部的前例。政府很快回应了质疑,化解了风波。
政府究竟是如何回应的?苏明娟又是如何从濒临辍学到成功走出大山的呢,她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就任‘副厅长’风波”
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出炉。方案建议,要推动各层级共青团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挂职”“专职”和“兼职”多种培养模式。
而苏明娟的“安徽省团委副书记”的职责性质属于“兼职”,并没有占据原有“专职”人员的名额,也不算在安徽省团委的编制内。
改革后的团委“兼职”,大都是基层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非团级干部”,所以说“副厅”的说法只是无稽之谈,不存在吃身份红利的事情存在。
不仅如此,苏明娟的“兼职”属于义务性质,本质上薪酬还由原单位提供,也就是说苏明娟在兼职的两年,要在团委和原单位之间两头跑,但是却只拿原单位一份工资。
在常人看来,这份工作既没有高薪,也没有编制,还需要应对时时挑刺的部分网友,那么,苏明娟为何愿意接受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呢?
年,著名歌手韦唯《爱的奉献》传唱大江南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契合中国人朴素的道德观,中华民族历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希望工程在众人的期待下成立了,年以来,它已经累计资助了多万贫困学生、援建了两万多所希望小学。
正是有希望工程的存在,无数孩子走出大山,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受惠于希望工程的孩子,大部分会将感动传递下去,苏明娟就是其中一个。
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张湾村一个贫困家庭,当时的金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苏明娟父母辗转从事过“养蚕、养猪、打鱼”等多种劳动,勉强凑齐了苏明娟每个学期70元的学杂费。
虽然坐进了教室里,但苏明娟随时面临着失学的风险,任何一点家庭变故很可能会让她与教育失之交臂。
年5月,摄影师解海龙来到苏明娟的家乡,准备为希望工程拍摄宣传片。
来到张湾村之前,解海龙去过许多贫困小学,但他还是被三合中心小学的破败震惊了。当他踏入教室时,映入眼帘的是泛黄的墙皮和许多黑黢黢的脸颊。
据老师介绍,教室没有通电,照明只能依靠侧面的大窗户,但是村里没钱安玻璃,一到冬天教室里回旋着呼啸的寒风。
孩子们冻得缩在一起,但即便这样,张湾村小学每个学生在冬天都会生冻疮。
当解海龙走到苏明娟所在的教室时,苏明娟正在低头记着什么。突然,讲桌上老师的声音减弱了,苏明娟疑惑了抬起来头,恰好与拿着照相机的解海龙对视。
一张即将引起全国轰动的照片诞生了。
解海龙在取景框中看到了抬头的苏明娟,那双“大眼睛”一时间走进了解海龙的心里。出于对人物捕捉的敏感,他立即按下快门,拍下了一横一竖两张照片。
清澈、干净、纯真、坚定……
这是解海龙对苏明娟“大眼睛”的最初印象:
“那双眼睛在说话,有种穿透人心的作用,这种穿透力最大的底气在于真实,是女孩内心不加雕琢的反映,你仿佛能从中读出她的内心语言:我要上学!”
随后,解海龙将这幅命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给了报社,经过《中国青年报》的刊载,“大眼睛”及张湾村小学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很快,竖版苏明娟的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报纸上、学校里、大街小巷,在每个为之留心的角落都能看见这张照片,而照片的主人公由于家乡闭塞,在两年之后才得知自己“出名了”。
年,邻居从县城回家,带来了一份报纸,而苏明娟的照片就印在上面。苏明娟出名之后,渐渐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
在此之前,苏明娟数次面临失学的危机。
“快门改变了我的人生”
苏明娟有个弟弟,姐弟两人十分要好,贫困的生活造就了两个懂事的孩子。苏明娟上学后,已经懂得了节俭忍耐的重要性,而天真烂漫的弟弟却不知贫困为何物。
有一次,苏明娟的弟弟没吃饱,想要喝一口桌子上给小猪仔留下的粥。当他低头准备喝一口时,妈妈心疼地敲了一下弟弟的手,说了一句:
“这是用来喂小猪的,你们俩忍一忍。”
为了防止姐弟俩偷吃,母亲在粥面洒下了难闻的米糠,但是弟弟是在太饿了,趁妈妈去厨房时,用筷子扒开了米糠,顺着碗沿喝了两口。
弟弟虽然饿极了,但也不敢多喝,两口之后又将米糠扒了回去,当作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这个画面一直留在苏明娟的脑海里。
她下定决定走出大山,改变家人的生活。
当整座大别山还在沉睡的时候,苏明娟已经起床洗漱了。她将徒步走到村子中间的小学,等待和同学们的晨读。
朗朗上的诗句,清脆稚嫩的童声,回荡在幽静的山谷。年幼的孩子们向往着书本之外的世界,因为整个村子里从来没有人走出过大山。
而解海龙的到来,却改变了苏明娟和他们的命运。
解海龙是一位退伍军人,在战友的影响下,解海龙爱上了摄影。当时,战友回家探亲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玩意,其中就有照相机。
在当时,摄像机是个稀罕玩意。
当解海龙第一次拿起这个“铁疙瘩”时,心里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之后,他在战友的帮助下,熟悉了“光圈”“快门”等一系列按键。
退伍之后,解海龙用积蓄买了一个相机。时间长了之后,解海龙有了将摄影当作事业的想法。
当他准备加入摄影协会的时候,却被一名资深的照片编辑拒绝了:
“我们认为,你的作品单一、表面,缺少对社会的建设性,你应该将姿态放低,去拍摄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照片,用镜头传递你的思想。”
解海龙遭遇了摄影生涯的滑铁卢,但他没有丝毫放弃,而是按照摄影前辈的话,学着改变自己的拍摄风格。
当他在路拍的时候,一则希望工程的宣传语进入他的视线:“少喝一杯酒,少抽一根烟,节约一分钱,帮助青少年。”
他突然理解了照片编辑的话,他在心里说“我知道有意义的照片是什么了。”
希望工程刚刚启动时,没有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