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拼杀的国军勇士
一.小场庙,竹园墩战斗
日军在年2月22日庙行一役遭到惨败后,不甘失败;迅速组织第二次攻击。植田谦吉“根据前三天的战斗经过,考虑了敌阵地的强度和师团目前的兵力,认为对于坚固的敌人阵地,适当的攻击方式应是先突破一面,然后逐次攻击敌阵地的要害部分,也就是把攻击目标集中在某一方面“。
23日下午,第9师团向全师团各部发布“攻击计划要点”共11项,随后又于24日下午发出了作战命令,其中规定了这次作战的重点:师团之“右翼队应于明25日攻占麦家宅及金家塘“。
第9师团主力为25日发动攻势作准备,以一部对江湾,庙行一带继续发动小规模进攻。在江湾方面23日凌晨,敌一部向郭家宅,严家宅及江湾北端东葛家桥一带守军阵地进攻,企图突破此线,以包抄江湾。第19路军第61师张励部梁世骥团,为巩固江湾,在击退敌进攻后;于23日凌晨组织一次绝死反击行动,该团以2个连,1个机枪连,于午前2时从东葛家桥阵地出击,向敌冲锋七八次,展开肉搏战,恶战2小时,歼敌百余人。敌残部向顾家宅,孙家宅溃退。国军继续跟踪追击,竟俘虏了第9师团第7联队第2大队长空闲升少佐,并歼灭该大队。上海停战后,空闲升于3月16日被释放,他回到江湾严家宅被俘处,开枪自杀。
日本报刊上的空闲升
第9师团经过23,24日两天准备后,决定以小场庙与庙行之间为突破口,该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发挥机械化部队优势。该地区原由第88师守卫,但由于20日至23日的激战,伤亡甚大;乃于23日晚调至庙行镇西方地区整理。其庙行镇以南至江湾镇阵地改由第19路军第61师旅(3个团)及第88师独立旅(原税警总团)古鼎华团接防;而庙行镇至胡家庄一线,则由第87师孙元良旅接替。
25日凌晨6时30分开始,敌海,陆军飞行队先后向庙行镇以南至小场庙一线国军阵地狂轰滥炸;同时集中各口径火炮集中轰击,炮弹和炸弹如雨点般落下,爆炸声如雷,烟尘蔽空,天色都为之一变。国军阵地被毁甚多,官兵伤亡累累。敌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击。守卫严家宅,郭家宅,小场庙,谷家宅的第61师第旅第5团官兵,冒着敌人的炮火,不畏伤亡,英勇作战。待敌近前一二百米以内时,即奋勇迎战,予敌重大杀伤。而守卫金家塘,竹园墩阵地的第4团和金家码头,沈家宅,塘东宅,严家桥的古鼎华团,也遭到敌猛烈攻击,但成功将敌击退。战至上午9时,敌死伤虽大,但仍不断增兵,继续向国军全线进攻。国军官兵视死如众,拼死抗击,伤亡虽重,但仍斗起高昂。第5团血战至中午12时许,伤亡达三分之二,团附王坚民英勇牺牲,特别是守卫谷家宅,小场庙凸出部位的第3营,伤亡尤巨,机枪全部被毁。第4团方面战况也非常艰苦,金家塘第1营阵地几乎被敌完全摧毁。中午12时,当面之敌又增兵千余人,逼近谷家宅,金家塘,竹园墩阵地,双方肉搏争持,战况至为惨烈。古鼎华团亦血战已久,死伤过半,形势陷入危殆。
为改变危局,第旅长张炎即令第6团派2个营增援古鼎华团,以1个营增援第4团。增援部队于午后零时30分许到达前线,迅即发起反击,血战至午后2时,敌死伤狼籍,被迫溃退,战线得以稳定。但在第5团方面,因血战竟日,死伤过大,增援又不及,谷家宅,小场庙于午后2小时被突破,守军乃退据肇山庄及附近各村庄。战至4时,敌继续向郭家宅挺进,经肉搏多次后,国军因伤亡太重被迫撤至严家宅北端坟墩继续抵抗。在此前,第61师第旅1团和第78师第旅第2团先后增援,前出棉罕宅,广肇山庄以及东南何家宅一线,向敌发起反攻。但因兵力不足,再加上敌飞机,大炮威力太猛,未收获进展,被迫停止反攻,待傍晚后再相机反攻。
25日晚9时,当国军准备再次反击之际,敌数百人突袭广肇山庄。第旅第2团奋勇抵抗,将敌击退。随即会同第旅第5团乘胜向小场庙之敌反攻;国军官兵奋不顾身,乘夜猛攻,但敌亦顽强抵抗,国军伤亡甚大。血战至26日凌晨3时,小场庙终告光复。同时,第61师梁世骥团第1营反攻郭家宅方面,但遭到敌优势火力和电网阻击,反攻失败。战至26日凌晨3时,该营奉命撤回棉罕宅,25日至26日,日军伤亡高达人以上,国军第61师伤亡余人。第19路军总部乃下令第61师副师长张炎率旅转移至墙前宅附近整理,竹园墩以北至庙行镇南端一线,由第旅接防。
在江湾战线上,25日无甚激战。但因全镇房屋被敌炮火,空袭烧毁殆尽,且敌突入小场庙,江湾已难固守。国军遂于26日拂晓前5时许,自动撤出江湾,移驻夏家荡,广肇山庄亘竹园墩及杨家楼一线。这对整个战局造成不利影响。“江湾本为我军战略上必守的重要地区,日前敌拼死猛攻而不可得,今日乃因兵力不足,而轻易地自动放弃,敌不营而获,真是我军一大失着。但我军后援不至,孤军撑持,实在已陷于气穷力尽之苦境,在事实上非如此配备,或将更陷于困难危急也。”日军直到27日才派侦察兵侦查,于28日方敢进占江湾镇。
欢迎转载!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第7集赣州战役真实演绎)
二.日军再次增兵,蒋介石无力可调
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蒋介石决定抽调在赣的陈诚第18军驰援上海;与日军决战。第18军是当时国军精锐,其第11师更是陈诚的土木系王牌。很遗憾,早在年2月4日,彭德怀被迫率领红三,红四军团趁上海抗战,向赣州发起攻击。赣州战役历时33天,一直打到3月8日,原本北上增援第18军第11师,第14师及2个独立旅3万余人增援,被牢牢牵制在赣州。导致了上海抗战,国军无兵可调;更让红军背上了“不义之师”的骂名。解放后,彭德怀元帅曾总结赣州战役的失利,认为失利最主要原因是兴不义之师,造成国军竟获得民众支持;众志成城。其次是敌以优势兵力,据坚防御,当然不易攻克。敌情没有弄清楚,就贸然攻坚。日本再次成功利用中国内部分裂。
蒋介石,何应钦等人面对无兵可调的窘境,只得采取消极拖延态度;为对日谈判争取时间,乃于2月底提出第19路军和第5军退守第二道防线的主张。
早在2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与陈铭枢等讨论淞沪战事时,首先提出国军从现有的宝山-吴淞-纪家桥-庙行-江湾-八字桥-闸北一线,后撤至浏河-罗店,刘行-大场-真如-龙华一线的意见。当天,陈铭枢致电蒋光鼐,通报了上述意见:“政府经决长期抵抗计划……望速饬员催夫构筑浏河,罗店,广福,南翔,黄渡阵地,以为不得已时之第二重防御线。”
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陈铭枢
陈铭枢当即赶赴上海实地考虑,这使他改变了看法。22日,陈铭枢在前线与蒋光鼐,蔡廷锴等将领面商后,致电蒋介石表示不同意后撤:“现细察前线作战情形及影响各国关系,依蒋,蔡等意见,决不宜撤退。”陈铭枢于同日还向蒋介石,汪精卫,李济深发电申述不同意撤退的理由。而第5军长张治中也认为撤退到罗店-龙华一线的第二道防线,正面太宽,又无工事可作凭借,恐难立稳;而放弃吴淞将在国内外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张治中还建议:我军“仍以吴淞沿蕴藻浜延引至胡守庄南北,沿其支河占领竖桥,李家楼,王家巷,兴隆桥之线,而以利众桥为左右翼之分界”。他认为此线“全正面皆凭河配备至为坚固,且可抽出数兵兵力,以应缓急”。张治中于次日亲自向蒋介石发电,直接提出不同意撤守第二道防线的命令。蒋光鼐采纳了张的建议,决心誓死守卫原防线。遂重新发布命令,决定固守待援,血战到底。
就在蒋介石无兵可调,和谈又陷入僵局的同时。日本军政当局正积极策划第二次增兵上海,特别江湾,庙行惨败,更令日本参谋本部颜面扫地。认为上海日军先有兵力,无法解决战事,这促使日本军部和政府再次策划增兵上海。同时,国际联盟于3月4日召开大会,讨论“上海事件”并作出决议。所以日本决心在国联大会召开前,击败国军。
野村吉三郎于年2月22日,向日军中央本部发出急电:“目下当务之急是以足够的陆军兵力迅速结束战局。现在,岂止战局僵持不下,纵使一日之迟延亦有贻误大局的危险。上海郊区之敌的抵抗相当顽强,在此情况下,迅速增援大量兵力非常必要。增援部队还应尽量由军舰火速运送,登陆地点可在吴淞铁路栈桥。”
日本政府内阁于2月23日下午召开会议,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在会上提出向增兵上海。内阁会议决定火速增派2个师团以内的兵力,条件是仅限于上海附近。根据此决定,参谋本部于当日下令动员和组成上海派遣军,以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为司令官,除已经在上海参战的部队外,增派精锐第11,第14师团。24日下午4时半上奏天皇,仅15分就经批准。25日正午,白川义则就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接着召见第11师团长厚东笃太郎中将和第14师团长松木直亮中将及军司令部幕僚人员。下午1时半起,在参谋本部召开由参谋长次长真崎,军令部次长高桥三吉和白川义则等参加的作战要领会议。
然后,白川义则接到了上海派遣军作战行动方针的指示:“一,主力的登陆点,预定为浏河镇以北江岸;”“二,基本方针是根据内外形势,竭力迅速就地解决上海事件。”同时规定上海派遣军“对上海附近抗日的中国军队,应给以最大的打击,但为了不使事态扩大,应把战场尽量限制在上海附近(大概昆山以东地区),切勿将兵祸漫及上海租界。”
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
上海派遣军编制如下:
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参谋长田代皖一郎。
第11师团长厚东笃太郎,参谋长三宅俊雄;辖第10旅团长稻垣孝照,第12联队长中村铁藏,第22联队长山胁正隆;第22旅团长山国健二,第43联队长辻权作,第44联队长秦雅尚;山炮兵第11联队长横尾则义。骑兵第1中队,工兵第1中队,辎重兵第4中队。
第14师团长松本直亮,参谋长大串敬吉。辖第27旅团长平松英雄,第2联队长田中静一,第59联队长宫村俊雄;第28旅团长平贺贞藏,第15联队长高桥勘二,第50联队长风原宽。野战兵第20队长第1大队长平山与示郎,工兵第14大队长安井荣三郎,辎重兵第14大队长辛岛来。
第9师团(略),第24混成旅团(略)。
派遣军直属部队:
独立山炮第1联队;野战重兵第6联队第2大队;独立野战重炮第8联队第4中队;攻城重炮兵第1联队;攻城重炮兵第2联队第1中队。
重机关枪第2,4,9,10大队。
独立工兵第9大队,第6大队第1中队。
独立汽球第1中队;野战军用鸽第1小队;第1,2架桥中队。
飞行第8大队侦察第1中队,上海派遣轻轰炸飞行第1中队,特别情报小组(组长川岛芳子)。
日本上海派遣军组建后,即向上海大举登陆。第一批增援部队为第11师团。2月27日,白川义则与厚东笃太郎,在日本德岛县小松岛乘第2舰队第4战队旗舰“妙高”号巡洋舰出发。在此之前,第11师团已先行派出第22联队于当日凌晨赶赴上海,接受第9师团的指挥。该联队于28日黄昏到达吴淞铁路码头,当晚登陆。第11师团主力分2个梯队,先后于27日和29日乘船驶向上海。白川义则和厚东笃太朗于29日上午7日到达长江口第一停泊地,在船上白川义则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决定命第11师团主力在3月1日晨于上海西北约50公里的长江南岸江苏太仓县浏河镇附近的七丫口登陆。随后,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在29日上午10时发布命令:
一.上海地区之敌,以第19路军及第87至88师所属部队为主,其兵力约为5万人。目前,其第一线占领着自庙行镇以北地区经田园,韩家塘以南小河西岸地区至闸北的阵地,与我第9师团对峙中。在其后方的大场镇,真如镇附近,构筑了第二线阵地,正在集结兵力。另外,在吴淞镇,罗店镇,浏河镇沿岸有若干敌军。
二.派遣军决定明1日,着由第9师团夺取张家桥,夏马湾一线;第11师团主力在七丫口附近登陆,然后准备对大场镇,真如镇方面的作战。海军第三战队和海军航空兵要配合军的作战。
三.第9师团应于明1日在击退之敌以后,从庙行镇以西的张家桥附近经大行桥,孟家巷向夏马湾一带挺进,在策应第11师团登陆的同进,准备下一步攻击大场镇附近之敌。
四.第11师团明1日在七丫口附近登陆,然后快速袭击与占领浏河镇,并准备攻击大场,真如方面。
五.本派遣军飞行队在29日及3月1日应作如下行动:
(1)29日侦察浏河镇,罗店镇,嘉定,太仓,昆山附近之敌情;
(2)3月1日应以1个侦察中队协助第9师团,其他则掩护第11师团登陆正面之上空,协助其登陆作战。
海军航空兵在29日要对浏河镇,杨林口,七丫口,六浜口附近之江岸及陆地进行侦察,并应向杭州湾沿岸进行伪装侦察;3月1日,应根据师团长的要求,负责在第11师团登陆的正面进行轰炸及施放类烟幕。
日军第11师团登陆
三.日军第11师团登陆成功,国军退守第二道防线
浏河以西的七丫口,杨林口,是七浦塘河与其以南杨林塘河的入江处,都是从长江直通苏州城外东北方向数公里之阳澄湖的河道。七丫口一带长江沿岸,河滩平坦,开阔,便于登陆部队展开。从这里可直指浏河,罗店等地,从左侧对国军构成迂回,包抄之势,进而攻向大场或控制嘉定,直出南翔,方泰,安亭,昆山一带的铁路,公路沿线,与在正面进攻的第9师团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年2月29日早晨7时,上海派遣军司令部第11师团先遣兵团到达上海第一抛锚地区。8时,白川义则与参谋长田代皖一郎,参谋本部今村钧,第三舰队参谋兼上海派遣军参谋羽仁六郎等共同商议,决定3月1日晨开始登陆。
厚东笃太郎率第11师团主力于29日下午4时在长江口换乘第3舰队和第1水雷战队的舰艇,于22时向七丫口溯航,经吴淞口和狮子林两炮台时,作隐蔽航行,于3月1日凌晨2时在七丫口停泊地抛锚。5时许第1批登陆部队全部换乘舟艇,5时半左右,日军开始隐蔽地接近岸边,至5时占领一段堤岸。
由于国军自狮子林以西至七丫口,杨林口,浏河新镇及小川沙一带,设置了长达数十里的沿江警戒线,但守备兵力只有中央教导总队所属1个营和冯庸义勇军几十人。这并不是第19路军和第5军布置错误,而是兵力严重不足,后援又不继。敌在七丫口,杨林口登陆时,国军警戒部队只有1个连,根本无力抵挡。该连虽拼死阻击,但很快死伤殆尽撤回浏河镇待援。日军第2批登陆后,全面将战线向前推进,上午9时,攻陷王家宅,金家宅,蔡家宅一线,主力则集中于七丫口附近。第11师团司令部也于8时半登陆七丫口右岸河口。至上午11时,该师团就全部登陆完毕。
国内网络关于“王赓献图说”谣言
注:国内长期有第88师独立旅(财政部税警总团)王赓向日军出卖国军布防图,导致日军登陆七丫口,杨林口一带成功。笔者认为“王赓献图说”纯属谣言,没有任何权威史料和证据证明;纯粹是国军无力防御。
第5军长张治中得报后,当即决定在登陆之敌立足未稳之际反击。上午10时,张治中在刘行军部发布命令:一,敌一部由七丫口登陆,似有挠我侧背之企图。我47师之一团由黄渡向太仓方面前进中。
二,本军为使敌在立足未稳之前,在浏河以西地区将其歼灭之。
三.着宋旅长希濂率所部两团由现在地经刘家行,罗店向浏河前进,惟因汽车不敷,只可以一部乘车,其余徒步,用疏散队形向浏河前进。
四.军校教导总队之一营应固守浏河并以一部在茜泾营严密警戒,俟宋旅长到达后即归该旅长指挥。
五.独立旅傅团应以一部在杨家行北端并派一小部进驻月浦镇,向狮子林炮台方面警戒,与我驻在盛家桥教导总队第二营切取连系。
宋希濂旅当时作为第5军预备队,集结于唐桥田湾附近。该旅奉命后,当即以第,团,于午前9时由顾家宅派车辆向浏河输送,但只征集到汽车11辆,每次只可输送1个营。宋希濂率先头部队第团第1营于中午12时到达浏河,他获悉敌军约尤人在占领浮桥后,又向浏河急进,教导总队的1营正在马桥附近阻击。由于茜泾为浏河之屏障,位置险要,先占领该地才能掩护后续部队的展开。宋遂命第团第1营迅速向茜泾搜索前进。该营进抵茜泾南北附近,发现敌已占领,于是向敌猛攻,展开白刃战。至下午4时许,团长刘安琪率第2营到达浏河,这时敌机正集中轰炸浏河车站,输送汽车及房屋全部被炸毁,造成国军后续部队只得徒步前进,速度迟缓。
在危急情势下,第团1营官兵与敌殊死搏斗。4时许,敌向该团左翼迂回,右翼教导总队1营也死伤殆尽。团第1营陷于三面包围的险境,且已死伤累累;但全营官兵视死如归,奋勇反击,与敌展开肉搏,双方陷入僵持。战至傍晚6时,茜泾营失陷;这时第团第3营才赶到,宋希濂即命令第1营原地阻击,第2,第3营沿浏河南岸布防,待第团全部到达后,再乘夜反击。但第团徒步行进,路程又远,直至深夜11时仍未到达。反攻计划被迫取消。
白川义则3月1日午后零时30分,在吴淞铁路码头登陆,进入杨树浦公大纱厂的派遣军司令部。当第11师团发起登陆作战时,第9师团也在吴淞,庙行,江湾一带发动第三次总攻。在进攻前,为转移国军的注意力,于2月29日对八字桥一带进行佯攻;是日上午8时,日军集中大量火炮,对八字桥民房及阵地实施轰击。9时,日军在6辆装甲车掩护下,冲入国军阵地,双方陷入肉搏战。至11时,炸毁装甲车1辆,日军撤退。12时,日军以8辆装甲车为前导,再次冲入国军阵地,国军官兵拼死阻击,击毁铁甲车2辆,再次击退日军。下午2时,日军又攻入国军阵地,再次被击退。3时,国军发起反攻,冲入日军阵地展开白刃战。战至当晚7时日军再度进攻八字桥,相持至夜11时退去。
3月1日,第9师团按预定计划发起进攻,从是日拂晓起,由吴淞至闸北,双方展开全线激战。日军集中优势炮火,飞机狂轰滥炸。国军阵地大部分被毁,后方村落亦被破坏。敌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动猛烈冲锋。竹园墩,金家码头,塘芝宅一线国军伤亡甚大,终被敌冲破。午后5时许,第88师在颜宅,李家库,杨焕桥一线与敌相持,战至当晚11时奉令撤退。
英勇拼杀的国军战士
庙行,周巷,蔡家宅,胡家宅,纪家桥,泗塘之线。当日敌猛攻庙行,1天落弹约余发。敌地面部队四五千人反复冲击,均被击退,锐气挫尽。国军勇士冒着敌人飞机,大炮英勇迎击,毙伤敌甚多。自拂晓起,至午后3时,敌仍不得逞。战至午5时,因右翼第88师竹园墩至塘东宅一线被敌突破,防御庙行至蔡家宅的第87师孙元良旅被迫后撤杨焕桥,野猫墩,蕰藻浜,胡家庄一线。而胡家宅,纪家桥,泗塘一线,日军虽终日飞机,大炮轰击,但国军依托蕰藻浜河有力阻击敌攻势。战至当晚11时,国军自动撤退。
吴淞要塞地区方向,由于2月7日前后炮台完全被日军摧毁。故战事一度平静。3月1日晨,敌竟日炮击要塞,但均未命中要塞。迄3月3日上午,国军自动放弃前;吴淞要塞始终被国军掌握。宝山方面,3月1日下午4时,敌舰附小船和小汽艇共约30余艘,向宝山城东门猛冲,被国军及民众义勇军协力击退。
竹园墩,广肇山庄,张三桥一线由第19路军第78师黄固旅守备。其第1团防卫夏家荡至广肇山庄一线,自3月1晨6时许开始,敌进行猛烈炮击,7时后敌以骑兵千余人在坦克十余配合下分向国军左右两翼同时夹击,第1营第1连以集束手榴弹猛炸,敌坦克不敢近前遂转向广肇山庄,敌步兵以重叠配备,节节进逼,在接近国军阵地时,国军各营,连及预备队全部逐次投入战斗。战至9时许,毙伤敌近千人,国军乘敌动摇之时发起反攻,但由于敌防御工事及坦克阻挡,反攻失败,双方陷入对峙。第1营1,2,3连长全部壮烈殉国,营附及连长2人负伤,士兵伤亡甚众,团预备队当即增援。战至11时,敌已增兵至五六千人,并集中火炮猛轰夏家荡,广肇山庄,此时第1团全部战斗兵员仅存余人。敌一部也冲至阵地右方企图包抄,第1团官兵抱着最后牺牲之决心奋勇反击,一举冲入敌群。第3营长和营附及士兵四五十人全部为国捐躯,防线呈崩溃之势,敌人汹涌而上。午后2时左右,国军第5,第6团各1个营终于到战场,会同第1团惨部竭力抗击,终力战难支,被迫撤守谈家宅,孟家角前方一带村落。此战,国军在大场镇击毙日军第9师团第7联队长林崛大佐;这是中国抗战以来,击毙的第1个大佐;也是第一次淞沪抗战击毙日军最高军官。
张三桥至走马塘一线由黄固旅第2团防御,从3月1日拂晓起开始激战。敌由虹口公园,殷家宅,江湾,大沈宅方面以大炮向国军阵地轰击,战至上午10时敌以坦克五六辆掩护数百步兵发起冲锋,激战半小时后被击退。敌再度炮击,并于中午12时以步兵千余人再次发起攻击,国军第3营长阵亡,连排长4名负伤。黄固将军将预备队投入战斗,敌亦以第11师团先行登陆的第23联队增援,双方反复冲击,均伤亡甚众。全团只剩余人,阵线终被敌突破。午后1时,第60师第3团1个营增援,成功守住杨家楼。下午6时,第60师第2团接防。
广肇山庄至竹园墩一线由黄固旅第3团防守。3月1日凌晨即开始战斗,战况极为激烈,战至午后3时许,团附负伤,营连排长伤亡近20人,士兵幸存者只有十分之二三。敌增兵三四千人,发起总攻,该团右方第1团和左方第88师阵地,也同时动摇。竹园墩阵地终被突破,全线亦后退。此时第78师翁照垣旅第5团派1个营增援,终稳定战局。
在闸北,八字桥,张三桥一线;3月1日拂晓起,敌向国军防线发起全面进攻;敌机投下大量燃烧弹,造成虬江路,天通庵路,中兴路,大统路,八字桥一带大火四起,终日延烧。国军战士在烈焰中坚守阵地,敌趁机集中主力向北站,虬江路,宝山路,八字桥,沈家宅,钱家宅发起全线攻击。北站至八字桥南边,国军利用街市血战终日,致敌未能越雷池一步。自江湾弃守后,八字桥成为国军在淞沪战场右翼支撑点。自上午9时起,战事十分激烈;三失三得,双方死伤均重,血战至晚,终将敌击退。而八字桥以北,亘方家大桥,雨伞店,张三桥,钱家荡,沈家宅均击退敌攻势。
3月1日的战斗,是国军退守第二道防线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一次淞沪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这次战斗“日军全线同时向我进攻,其势极为猛烈,先以多数炮兵及海军炮向我阵地作大规模之炮击,其飞机群更向我阵地轰炸……淞沪一带阵地,经日军猛烈轰击,所有工事均已被毁无遗,官兵伤亡尤多,日军乘机以大部分新锐兵力密集冲锋,激战至午后3时,19路军第78师之小场庙,江湾一带阵地,遂被日军突破数段,蔡(廷锴)军长预备队向前反攻,因阵地崩毁,无险可据,未能奏效。日军自此破孔突入,我两翼阵地乃亦逐次受其包围,各官兵抵死固守,争持至日殁”。日军在此次战斗中亦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日方在战后的作战总结中说道:“第一线的敌人,仍然出乎意外的顽强抵抗,我方损失不小。各部队长几乎全都没有了预备队”。从中日双方战史可见,战况之激烈;双方均损失惨重。国军真无愧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民族脊梁。
第9师团在国军的顽强抗击下,至下午5时左右已无力再行大的攻势,不得不下令各部在现已占有的战线上进行攻击准备。至当晚9时,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下达了“第9师团应于明2日在大概现在的线上做好攻击准备”的命令,从而结束3月1日第9师团的第三次总攻。但是随着日军第11师团登陆,第9师团总攻并一度攻陷竹园墩南端至江湾以北,庙行正面和八字桥附近阵地,虽经国军英勇反攻,阵地失而复得,但国军已无力巩固,更无力反攻。整个战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国军高射机枪反击日机
四.国军被迫后撤,日军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
鉴于上海战局危殆而南京国民党中央又无兵可调,第19路军总部遂于年3月1日晚9时,决定第19路军和第5军西撤黄渡-方泰,嘉定-太仓一线。这个调整是必要和及时的,也是无奈的。蒋光鼐先以电话正式向第19军和第5军发布撤退命令,第5军《淞沪抗日战役战斗要报》记述道:3月1日“午后9时奉蒋总指挥电话命令,要旨如左:本路军为与敌作长期抵抗,决心本晚转移阵地,右翼军撤至黄渡,方泰镇之线,左翼军撤至嘉定,太仓之线,占领阵地”。第19路军总部关于撤退命令的要点如下:甲,右翼军所部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及八十八师独立旅附宪兵团,以一部先占领真如,大场,逐次向江桥镇,南翔,广福南端进入阵地之警戒,节节施行顽固之抵抗。其主力则向黄渡,方泰镇之线撤退。
(一)莫雄(独立旅)附宪兵团向颛桥镇,莘庄,七宝镇之线撤退,左与六十师切实联络。
(二)六十师以主力由铁道南向黄渡撤退,古鼎华团暂归沈师长指挥,俟到达目的地后归回建制。
(三)七十八师主力由大场附近经南翔,向陆家港方向撤退。
(四)六十一师主力由大场镇北方经陈家行,向方泰镇方面撤退。
(五)各师撤退时,正面留一团作收容队,极力佯攻,掩护主力脱离战场,至主力退入新阵地后,逐次撤退之。
乙,左翼军所部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要塞炮兵,翁照垣旅一团又一营,须派出一部在胡家庄,杨家行占领收容阵地,主力则向嘉定,太仓之线撤退,利用嘉定城,太仓城为据点,派出一部于罗店及浏河附近对浏河方面警戒。
丙,于二日拂晓完了一切撤退而入抵抗之准备。
在19路军总部的命令下达后,第19路军和第5军各部迅即按命令规定部署和组织实施撤退的行动。至3月2日晚,各部均安然撤退完毕。由于组织相当周密,撤退行动很有秩序,各部损失很小。而日军第9师团第一线部队,见守军阵地上久无声响,才开始怀疑,当派部队搜索时,才发现国军已撤离战场。
国内互联网至今传播“蒋光鼐违抗蒋命令抗日”的谣言
国内长期存在蒋介石不抗战,蒋光鼐忍痛撤退说。还有中国台湾,日本方面的“蒋光鼐单独撤退”说;如民国著名报业人董显光在《蒋总统传》记载“蒋光鼐与蔡廷锴不待政府准许,亦未通知第5军,遽行下令第19路军撤退。第5军既不知第19路军有撤退之举,仍继续战斗竟夕,以致侧面暴露,损失极大”;连日本著名史学家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也持相同观点。
实际早在2月25日,蒋介石就向第19路军总部下达撤退第二线命令,但明确由蒋光鼐自行决定撤退时间,是由于第5军长张治中和第19军主要将领不同意,才打到3月1日撤退。而战后证明,蒋介石下达的撤退命令是基于上海战局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命令;也得到了蒋,蔡的同意,只是在撤退时间上存在不同意见,但绝不存在“蒋介石不抗日,蒋,蔡忍痛撤退”说。
而蒋,蔡未通知第5军单独撤退,自然也不存在。据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公布《第5军淞沪抗日战役战斗要报》就明确记载:“年3月1日下午9时,蒋光鼐在南翔总部把撤退命令以电话通知张治中,后者接到命令后……当晚9时30分在刘家行军部发布了左翼军执行总部决定的撤退命令。当晚9时后,蒋光鼐又将关于撤退的书面命令下达到张治中。”而张治中《回忆录》可佐证。
抗日英雄—谭启秀
就在各部已完成转移后,守卫吴淞要塞区的翁照垣旅主力却拒绝撤退,该旅仅剩余人。2日下午敌步兵千余人在纪家桥附近偷渡,图谋抄袭吴淞,当即遭到翁旅痛击。是日,上海各民众团体派至吴淞,会见翁照垣和谭启秀。他们代表上海民众,请求翁旅转移后方,以免孤军抵抗,弹药接济断绝,而全军覆没。经再三陈述,翁,谭两位将军始同意转移。3月3日上午,该旅主力向月浦,浏河转移,同时以一部继续抗击,迷惑日军,另以数百人埋伏于同济大学校舍东面。日军快速挺进中遭伏击,被击溃。待3月3日上午10时左右翁旅全部撤出,日军才进占吴淞炮台。
3月2日,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向全国发出《退守待援通电》,宣布:“于三月一日夜,将全军撤退至第二防线,从事抵御,本军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3月3日,蒋光鼎,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戴戟暨全体师,旅,团长又发出《泣告国人通电》,除陈述淞沪抗战经过,后撤的原由外,还恳请全国军队,全体同胞停止内战,为捍卫民族生存和国家主权一致奋起。主要内容如下:夫暴日挟其既定整个之计划亡我,我非全国动员,以极大之决心,作普遍之奋斗,不能得最终之胜利。我第19路军与第5军,孤军抗敌,本非求一隅之胜负,与彼虏一日之短长;乃以此仅存血肉,供救国牺牲,作同胞马前之导卒耳。自政府迁洛,已决定长期抵抗政策。我全国军民,正当秉承此旨,一致奋起,云击响应,此仆彼继,勿以沪海偏隅之进退为念,勿为敌人分化诡谋所中,尤望我东北同胞,懔灼肤之痛,急起遣兵,收复失地,使敌备战为兵。我第19路军与第5军当竭此未尽余勇,与强虏作最后周旋,藉收夹攻之效……今日我国现额之兵,统计不下百余尤,与期待国亡后供人宰割,何如及此未见轰逐。此次暴日蹂躏上海,大炮炸弹所至,庐舍邱墟,死亡枕藉,孑遗黎民,莫不同仇敌忾,不闻怨声,此等悲壮之剧,可歌可泣!国土犹是也,人民犹是也,苟一旦主权既失,寄生命于仇敌之手,其惨状又当何苦耶!故愿我国父老子弹,勿忘闸北江湾,全国军事领袖,勿忘朝鲜及今日之东三省!……倘我全国军民犹以巢幕游釜为安,罔识阋墙御侮之义,忘同室之缨冠,作乡邻之闭户,是终为仇见者所快,而为见爱者所屏矣!我第19路军亦惟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事之不济,则从鲁连于东海,以谢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不愿为亡国之民也!敢曰乾事之战,虽败犹荣;尚幸即墨不亡,侵地终返;擐甲哀鸣,泪尽以血,惟我同胞实照鉴之!
东京参谋本部从上海公使馆陆军武官情报中获悉国军已开始撤退,乃于3月1日下午4时半向上海派遣军发出“参号”命令:“综合诸情报判断,原第19路军将其主力移至大场镇,南翔之间地区,可能准备退却。加之迅速实现国际联盟总会关于停战建议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希贵军今后指挥时,要火炮包围敌军,不使西逃,不失时机地,主动地给敌人沉重打击”。
当日下午5时,日本参谋本部又对在淞沪以西作战和配合停战谈判的问题,向上海派遣军发出“参号”命令:一.部队迅速给敌主力以沉重打击后,发表必要的声明,先将我主力暂时撤至并集结于苏州河以背景和要求撤退的地区(包括浏河镇方面)。直至在接受停战期间,尽力破坏该地区内的敌人防御设置。
对吴淞炮台和狮子林炮台之敌人,应劝其立即投降,并至少设法通过炮击和轰炸破坏其设施。
二.同意停战后,部队要配合外交谈判之成果,尽快将兵力集结于宝山县,吴淞,江湾之间地区,以及浏河镇附近。
3月2日上午,白川义则得知国军撤退和东京的指示乃发布新命令:“一,第九师团切勿放走守军,须继续攻击;2,第十一师团迅速攻占浏河镇,然后主力向嘉定前进;三,军飞行队与海军协同,动摇两个师团的战斗,特别应攻击嘉定,南翔的守军。海军轰炸机应轰炸嘉定,南翔镇之守军。”日军于是立即开始追击战,第9师团向真如,南翔方向,第11师团向浏河,嘉定方向,海军陆战队向闸北方面追击。
第9师团于3月2日占领大场,随即把第24混成旅团改称南翔支队,向南翔镇攻击前进,于午后4时半占领盛家宅,谢家宅一带。其主力于2日黄昏前出小南翔,真如车站一线。3月3日上午7时侵占了真如镇,9时侵占了真如车站。接着上午10左右,第24混成旅团和步兵第6旅团相继侵入南翔镇,并以一部进犯嘉定城。3月4日下午,该师团德野支队侵占黄渡车站。第11师团于3月2日下午4时半,侵占浏河镇,并“决定立即开始行动,夜间继续进行追击,向嘉定前进,切断我军主力方面之敌的退路”。
第11师团主力在当晚10时到达嘉定城北面,另一部在下午5时进犯嘉定南门,开始攻城。日本海军陆战队则在3月2日下午,侵入闸北;同时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水雷战队在吴淞支队和2个炮兵中队协同下,于3月3日上午7时进占吴淞要塞炮台。
饱受争议的孙元良
五.国军胜利撤退,日军率先停战
第19军和第5军在撤退中,对追击敌军展开顽强阻击。3月3日的葛隆镇战斗是最重要的一战。第5军第87师旅团从庙行左翼西撤;于当天凌晨1时抵达葛隆镇附近的娄塘一带,此时敌千余人自浏河猛扑而来,第团奋勇抗击。经2小时的战斗,将敌阻挡在娄塘附近。上午8时,敌增兵至余人,发起新的攻势;并分兵从右翼包抄。此时,国军正在构筑工事,匆促应战,敌很快突入朱家桥北岸团部,情势非常危急。幸亏该团第1营第3连绝死反击,才将敌击退。
是日上午10时,第旅长孙元良赶赴团,亲自指挥战斗;并向张治中军长报告。张急令驻蓬阆镇的独立第1团迅速增援,教导总队也转移至蓬阆镇策应,又令驻太仓的宋希濂旅派一部赴薛家径附近,掩护第旅左翼,令嘉定第88师俞济时部固守嘉定,相机策应旅右翼。此时敌已增兵至七八千人,团团围住娄塘第团;敌很快突破娄塘镇,直陷葛家村。孙元良面对此危局,决心作最后牺牲。午后4时,独立旅第1团赶到葛隆镇。但此时朱家桥左翼又被敌突围,第团长张世希临危不惧,率部向蒋家村方面突围。敌经不过国军猛烈冲击,遂向后退去。团突破重围,转移至外岗与第88师会合。
葛隆镇战斗,国军牺牲1名营长,连长和连附各2名,排长6名,士兵伤亡近千人。破坏了敌截断国军后退的图谋。日军战史承认:“终于未能俘获(中国军队),达不到全歼之目的”。
这时,日本政府和军队从国内外诸多因素考量,决定采取达到目的就收兵的策略,决定在国联3月3日(即上海时间3月4日)全体大会召开前宣布停战。但白川义则还不愿意立即停战。重光葵则认为“目的既已达到,日本马上停战,这是挽救日本的国际地位所绝对必要的”。可见,国民政府的外交手段和宣传,已给日本政府重大压力。
时任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
重光葵说服野村吉三郎后,于3月3日早晨立即起草了驻华公使馆的声明书,抢在国联大会开幕前向各国通讯社发出日本宣布停战的声明。同时,他又会同松冈洋右,向白川义则提出建议,主张立即向全军发出停战令。经3月3日上午4个多小时的谈话,白川义则终于同意发布立即停战令。位日本发布停战令后,却未遵守其“停止战斗行为”的声明,在此后的1个月左右时间里又不断发动小规模进攻。精锐第14师团则继续登陆上海。3月2,6至8日,第14师团从日本大阪分批起航,6日,7日至10日到达吴淞,该师团司令部的留守部队也于3月3日在日本宇品上船,7日登陆吴淞。师团直属亦于3月3日至9日从大阪,宇品和门司上船,7日至17日于吴淞登陆。第14师团加入战团,使得淞沪战场日军总兵力接近7万,飞机余架,航空母舰3艘,战舰30余艘。兵力超过国军近2万,更占据海空绝对优势。其大炮,战车也有压倒性优势。
3月4日,日军炮击黄渡,进攻嘉定,太仓。5日进攻黄渡,嘉定。6日,侵占嘉定,进攻安亭。日机轰炸苏州,常州。7日进攻鹿河,8日进攻陆渡桥,朱家桥,日机再炸苏州,昆山。9日,日军再攻黄渡。10日攻太仓,焚嘉定。11日攻娄塘,蓬阆,黄渡。12日再攻安亭。13日侵占黄渡。3月下半月,日军在太仓,虹庙,牌楼市等地继续扰袭。
由于无援兵,第19路军总指挥部乃于3月3日下午5时命令第5军撤至陆家桥,石牌,白茆,新市之线,第19路军撤至周巷沿青阳巷西岸至陆家桥之线,筑工事拒敌。
3月5日,总指挥蒋光鼐发布全盘部署命令:
一,敌于三日午后二时,对国联宣布停止战争,但临今两日南翔方面之敌炮兵仍不断向我射击,便衣队时向我前进,异常活动,企图不明。
二,本路军拟占领青阳港,昆山城,陆家桥,白茆,新市,梅李镇,福山镇之线,其前端更派出警戒部队,节节拒止敌人。如敌人以主力作真面目之攻击,万不得已则占领右翼,依据九里湖,凤里村,东湾港,唯亭,阳澄湖,至昆城湖北端亘常熟至福山镇江岸之线之预设阵地,死守待援。
三,第19路军以主力占领昆山城南北之线,于安亭,太仓之间派出警戒部队,如敌以主力作真面目来攻击,万不得已时即占领右翼,依据阳澄湖预设之阵线死守待援。
四,第5军占领石牌南端至白茆,新市之线,右翼派出一小部位置于石牌,陆家桥,与附近之六十一师取联络。左翼派一部至陆家尖镇,与梅李镇四十七师联络,主力控制于东塘墅,常熟之间,如受优势之敌压迫,万不得已则占领右翼,依据后塘湖经昆城湖,常熟之线,死守待援。
五,四十七师担任常熟东北梅李镇,谢家桥镇东北沿江一带布防,对江面警戒,与常熟之八十八师取联络,其主力集结于常熟西北六义桥附近。如梅李镇受优势之敌压迫时,则固守小王桥,谢家桥镇至福山镇之线,并应注意沿江方面。
六,作战地境:十九军与第5军以太仓,陆家桥,巴城镇之线作战境地;第5军与四十七师,以周泾口镇至小王桥,虞山西北端之线为作战境地。
上述命令于3月5日下午下达各部队后,第19军,第5军,第47师及其所属各部均迅速传达并加以实施。各部转移到达指定地点后,积极休整,构筑工事,布置防线。虽然各位损伤甚大,十分疲劳,但士气高涨,抗战激情有增无减。
蒋介石与汪精卫
五.中日停战谈判耻辱性收场
上海战事激烈爆发的同时。美英出于自身在沪利益积极出面调停,早在年1月31日,由美,英驻沪总领事建议,中日双方进行会见和磋商,驻沪英军指挥官弗列明少将首先提出中日两军同时撤退和设立中立地带的方案,但遭到日本方面的拒绝。国际联盟也在英,美,法推动下,对日本在上海的战争行动采取抵制态度,要求日本政府接受停战谈判。2月16日,国联理事会12个会员国(中日除外)向日本政府提出紧急照会,促其注意在国联盟约第10条之内所应负的责任,并声明对日本在中国所造成的形势,不能认为是“既成事实”。国联理事会主席彭古向日本代表发出通知,要求日本停止军事行动。在19日召开的理事会议上,接受中国的要求,决定把中日之间的纠纷问题提交国联大会受理,并把召开大会的日期定为3月3日(日内瓦时间)。
美国国力卿史汀生出面警告日本,重申《九国公约》必须维护。这时中国政府看到国联方面有利于中国,而且国军又取得庙行大捷;国军又无力继续增援上海,故蒋介石,汪精卫试图乘势收兵,积极谋和停战。于是再度抛出和谈条件。2月25日,汪精卫以手令向外交部下达淞沪停战条件四项:“一,双方须同时撤退;二,日军撤回租界,我军撤出真如之线;三,撤兵区域由中国警察维持;四,须有第三国有效保证双方各不追击”。
2月27日,英国远东舰队司令克莱向日本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提议,希望其与中国方面代表会晤。这得到中日双方接受。第二天,中日双方在“肯特”号上会谈,中方代表为顾维钧和第19路军参谋长黄强,日本方面代表为野村吉三郎和松冈洋右。双方谈判结果,获得谅解事项五项:“一,双方同时撤退;二,不得提议永久卸除吴淞或狮子林炮台问题;三,双方之撤退由中日委员会会同中立国视察团监视之;四,撤退区域照旧由中国官吏治理,并由中国警察维持治安;五,中国军队退至真如,日本军队退至公共租界及越界筑路地段。俟双方上述撤退完竣,中国军队退至南翔,日本军队退回舰上。又议定,如中日政府赞同此项假定谅解,则双方正式外交军事代表再举行一正式会议,以完成此项办法”。
“肯特”号会谈的次日,南京国民政府通知克莱,赞同五项谅解事项。并请其转达日本当局,倘日本赞同,则双方代表可立即举行正式会谈。但日本并无和谈诚意,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向上海增兵争以时间;同时缓和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压力,以争取在3月3日召开的国联大会上占据有利位置。直到,国军后撤至第二道防线时,日本政府仍未作出答复。
3月3日上午,国联总委员会上,大会主席提出大会主席团所拟就的关于上海停战的决议草案,并获通过。国联大会于同日下午举行第三次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上海停战的决议:
大会于申述理事会2月29日所议决之提议,并声明不妨害提议中所包含之其他方法之后,申请中日政府立即采取必要之方法,使两方军事当局所发停战之命令变成有效;请示在上海有特别利益关系之列强,以前项办法实行之状态报告大会;劝告中日代表以上述列强陆军,海军,民事当局之协助,开始磋商订立办法,此项办法须确立战事之停止,并规定日军之撤退。中国代表颜惠庆发言同意上述决议,惟对第三项作出声明:“上述第三节所称之磋商,而非指停战磋商后之圆桌会议,我方基于此项谅解,而接受了大会之决议;又了解对于撤兵办法,不得提出任何条件。吾人以为国联会员之国家,依照盟约对于外国侵略有受防护之权利,不能因实行此项权利,而向其要求任何代价”。
国联总委员会在3月5日至8日连续召开第二至第五次会议,讨论上海局势,并组织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国联处理中日纠纷的决议草案。3月11日,总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这一决议后,当天即提交国联全体大会正式通过。该决议案共有3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主要宣布联盟会员国中在上海有特殊利益的国家,对于实现上海停战及日军撤退事项已准备充分,同时再次吁请各国于必要时通力合作,以维持撤退区域的治安。
第三部分则规定,国联将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由国联理事会会员(中日两国除外)代表,用秘密投票选出的其他会员国代表组成,该委员会代表国联全体大会执行职务,并受大会的监督。大会赋予该委员会以七项任务:(一)从速报告按照3月3日大会决议实现停止战争及缔结协定,使战争切实停止,并规定日军撤退各事项;(二)注意年9月30日及12月10日理事会通过决议案的实行;(三)准备(停战和撤军)协定草案提交大会,以便依照盟约第十五条第三节的规定,便于本争执之解决;(四)于必要时得向大会提议,提出于国际审判法庭,请其发抒意见;(五)或从事预备盟约第十五条第四节所规定的报告书草案;(六)建议一切似属必要的紧急办法;(七)于尽早时间内向大会提出第一次报告书,最迟不得超过年5月1日。
中国首席代表—颜惠庆
3月13日,颜惠庆奉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训命,通知国联大会主席西姆士:中国政府接受国联大会的主述决议案。
日本政府和军部基于上海日军已达成作战目标,并不希望将战争继续扩大。再加上其主要战略目标是稳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故决定结束战事,通过外交逼迫中方接受其条件。而英,美两国为了保障其在中国的利益,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外交力量,给日本很大压迫;这也迫使日本政府及早接受停战和举行谈判。特别是国联3月4日大会作出的上海停战决议后,5日,7日和8日总委员会又先后三次召开会议,讨论中日停战问题。11日国联全体会议通过和平解决中日上海战事的决议后,随即成立19国委员会,专门负责中日问题。这一系列的行动,直接促使日本政府最终接受停战谈判。国内长期存在的国联无用论,实际是无知之说。
3月7日,日本参谋总长电示上海派遣军司令:“只要中国军队不采取敌对行动,从现在起可停止战斗”。白川义则乃命令各部停止战斗。接着,日本外务省正式向南京国民政府表示要求举行停战和撤军谈判。3月9日,英国公使蓝浦森转交日本公使重光葵致中国外交部次长郭泰祺照会,提出:“在上海之日本文武当局,准备按国联大会决议案之规定,与中国当局进行会商。因关于前方情势所抱之忧患,今日之紧急要务,实为立即于最早日期,达到一完全停止敌对行动之切实协定,然后讨论并决定日本军队之撤退办法”。
时任外交部次长—郭泰祺
南京国际政府也于3月6日命令第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发表停战通电,宣布:“国际联盟要求中日两军实行停战,我军决定接受这一要求。如果日军不攻击我军,我军亦不攻击日军。如果日军违背国际决议,施行攻击,我军仍须抵抗”。在重光葵照会郭泰祺次日,郭当即复照重光葵,指出重光癸来函表明日本当局准备停战谈判,因此中国政府认为已开始谈判。并声明,中国政府以下列了解事项与日本当局进行谈判:一,此项谈判仅限于有关实行停战及日军完全撤退的事项;二,撤退不得附带任何条件。对此日本政府未提出异议,这打开了中日谈判的开门。
3月14日,在英国公使蓝浦森的约请和直接居间参与下,重光葵与郭泰祺在上海举行停战谈判第一次会晤。中日第一次停战正式会议于3月24日上午10时,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开始举行。中国方面首席代表为外交部次长郭泰祺,军事代表为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等。日本方面首席代表为第9师团长植田谦吉,驻华公使重光葵,军事代表为上海派遣军参谋长田代皖一郎等。之后谈判历时40余天,一度陷入僵局。
朝鲜义士尹奉吉烈士像
然而,令各方意外的是4月29日日本天长节,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纪念大会和阅兵典礼,朝鲜义士尹奉吉成功炸死白川义则大将,致残植田谦吉,重光葵,震惊世界;在日本朝鲜引起巨大震动,这推动日本政府尽快结束停战谈判。中日双方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和三项附件,5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南京召开第29次临时会议,决定批准外交部呈报《停战协定草案》。年5月5日,该协定在上海正式签字。
《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分为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共5条,全文如下:
第一条中国及日本当局,即经下令停战,兹双方协定,自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确定停战。双方军队尽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及各种敌对行为。关于停战情形,遇有疑问发生时,由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
第二条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其现在地位。此项地位,在本协定附近第一号内列明之。
第三条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之前。但鉴于须待容纳之日本军队人数,有若干部队,可暂时驻扎于上述区域之毗连地方。此项地方在本协定附件第二号内列明之。
第四条为证明双方之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员会,列入与会友邦代表为委员。该委员并协助布置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以便日本军队撤退时,中国警察立即接管。该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办事程序,在本协定附件第三号内订明之。
第五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发生效力。
本协定用中,日,英三国文字缮成,如意义发生疑义时,或中,日,英三文间发生有不同意见时,应以英文为准。
淞沪拼杀的国军战士
六.历史公论
毫无疑问《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是屈辱性协议;其中中国方面被迫接受了日军撤至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地带,国军留驻于“现在地位”;这等于同意了日本仍保留上海租界驻兵权,而国军却不能驻军上海,只能留有警察和保安队。
根据记录国军“留驻现在地位”的具体位置第一号附件注明“由安亭镇正南,苏州河南岸之一点起,向北沿安亭镇东最近小浜之西岸至望仙桥,由此北过小浜至沙头东四公里之一点,再由此向西北至扬子江连之浒浦口在内”。
记录日军“暂驻”区域的第二号附件注明具体区域:一为吴淞地区,但“双方订明:(一)吴淞镇不在此地段之内;(二)日方不干涉淞沪铁路暨该路工厂之运用;”二为江湾地区,但“双方订明:万国体育场东北约一英里许之上海公墓,不在日本军队使用地段之内”;三为引翔地区,但“双方订明:曹家寨及三友织布厂,不在此地段之内”。四为闸北地区,但“双方订明:使用地段包括日本公墓及东面通至该墓之路在内”。此附件并规定:“日本军队向上列地方之撤退,于本协定生效后一星期内开始,并于开始撤退起,四星期内撤完”。
同时,《协定》所谓“常态恢复”与“决定办法”,是明目张胆践踏中国主权。按此规定,中国政府无权宣布“常态”是否已经“恢复”,更无权决定国军不再“留驻其现在地位”,还必须经过日本,英,美,法,意各国共同协议一致才能决定,这等于将中国主权让给了日本和欧美列强。
其次,《协定》还给了日本在上海的驻军的权利和地位,虽然限定“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及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但又给了日军在上述区域以外的驻军的权利“有若干部队,可暂时驻扎于上述区域之毗连地方。”所谓“毗连地方”按“附件”第二号规定,多达四个地区,而且所谓“暂时驻扎”又无时限,这等于承认日本不仅可以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地区驻兵,还可以在“毗连”的四个地区驻兵,反而扩大了日本在上海的驻军权。
最后,《协定》决定设立《共同委员会》,有“监视”《协定》的“履行”,以及“查明”中,日军队驻扎情况的权力,该委员会的决定以过半数成立,主席有投票取决权。这等于欧美列强利用中日战争,强夺了中国主权之内的军事调查,监督权。
弱国无外交。作为战败国,中国国力本就与强大的日本有巨大的差距;而且国内连真正的统一都没有;只得被迫接受这个屈辱的协议。
虽然“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妥协退让结束,但国军兵力与日军相当,海陆空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国军勇士们不惧牺牲,视死如归,没有重演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一枪不放,丢失东三省的悲剧。血战一个多月,以伤亡万余人代价毙伤日军万余人(另一说1.5万人,日方承认伤亡三千余人)。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提振了全民抗战信心决心;国军真是愧于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民族脊梁。如非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赣州战役,各地方军阀又作壁上观;国军完全还能再战。
一二八上海抗战失败后,蒋介石看清统一未成,中国就无力抵抗日本侵略。遂全面推行“攘外安内政策”,首要打击粤桂系,以中共为次要打击目标。“攘外安内”政策,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同时又采取“一面抵抗,一面对日交涉”,以局部抗战和谈判来扼制日军侵略,并积极对日备战,寻求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这是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七.史料来源:
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载郭泰祺《关于一二八中日停战谈判会议情形报告》第,,页;载《南京国民革命军参谋本部关于淞沪作战经过报告》,第-页;《淞沪会战作战纪要》时间注:年4月26日,《南京国民革命军参谋本部关于淞沪作战经过报告》,中华书局年版
日本参谋本部:《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第-,页
日本陆军中央部:《上海方面军事行动指导要领》,《满洲事变》第-页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一),朝云新闻社年版,第页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年)》下卷,第-页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时间注年1-6月,第-页,第页,第页,年版
秦孝仪等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页;《蒋介石致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电》时间注年2月25日,第页;《第5军淞沪抗日战役战斗要报》,第页;《蒋介石致张治中,俞济时电》时间注年2月26日,第页;蒋介石《告全国将士电》时间注年1月30日,第页;《蒋中正年1月29日日记一则》第页;《蒋中正手订对日交涉之原则与方法》第页;(中国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年版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载日本海军司令部《日中停战协定谈判经过概要》第56页
华振中,朱伯康编:《第19路军抗日血战史料》: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张治中《泣告国人通电》时间注年3月3日,第-页;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冬日退守待援通电》时间注年3月2日,第页;《蒋光鼐致何应钦,陈铭枢转蒋介石电》时间注年2月26日,第页;《陈铭枢致蒋介石电》时间注年2月22日,《陈铭枢,李济深致蒋光鼐电》时间注年2月21日,第页;《上海市政府致村井仓松抗议书》第85页;神州出版社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华民国外交部工作报告》时间注年4月,年3月,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汪兆铭签署之停战条件要点》时间注年2月2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编:《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2辑,第29册
《革命文献》第36辑,载《郭泰祺致罗文干电》时间注年3月9日,第9页;载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淞沪抗日作战经过之简报》第页;国民政府外交部《对淞沪事变宣言》第页
《蒋光鼐发表停战通电》,《申报》年3月7日
[日]重光葵:《外交回忆录》第89页,第-页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页,-页,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王铺:《日本侵华战争》第1册,第-页,第页
《中日纠纷与国联》第-页
梁雪清,徐伯雄编:《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载《翁照垣对上海新声通讯社记者谈话》,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年版,第34页
《历史档案》载《蒋介石对何应钦电的批复》时间注年2月9日,年第4期
郑逸梅:《抗战文献抗兵集》,《史料选编》年第1期
翁照垣:《淞沪血战》,《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第-页
《九一八后国难痛史》上册,载《外交部就日舰炮击南京城提出抗战》第页;载《孙科竺主张抵抗》第页。
《第19路军将领致全国电》时间注年2月2日,《申报》年2月3日
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编:《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商务印书馆年版
[美]浑人:《一二八淞沪事变中日空战纪详》,中国香港《广角镜》第期
石家孝:《断臂英雄石邦藩血战长空纪实—兼述“一二八”空军战役》,纽约《世界时报》年2月26日
欢迎转载!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