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郑州60公里的巩义市大峪沟镇有一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海上桥村”,这样诗情画意的名字可是吸引了不少朋友慕名来此地“看海”。但作为豫西文化传统村落的海上桥村,不仅放眼没有海,更是举目不见桥。那“海上桥”的名字究竟如何而来?据村中碑刻记载,海上桥村西河谷中有一眼翻花泉,终年不涸,人称“海眼”。泉水聚于河谷池中,水色碧绿。池中有鱼虾河蚌常游,人们就在碧潭上方搭一座便桥,供南北居住的人们来往、耕种。人们称这座桥为“海上桥”,村名也就随之而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传说中的泉、桥早已不见,但却深深留在了一代代海上桥老百姓的回忆里……
海上桥村,北高南低,东西北三方皆为高峻土岭,古时岭上修有寨墙、寨门,寨内存在着大面积清代砖瓦结构民居建筑群,皆为王氏村民所居住。
村里的民居虽然古老,但被发现却是年的事情。古民居群共有20个院落,成阶梯状铺满山,诸多院落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四合院,院内配以厢房、跨房、大房及门楼,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工艺超群,古色古香。这样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村庄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采风。10年来,清华美院、鲁迅美院等29所大学先后在此建立写生基地、实践基地,每年写生学生名左右。
海上桥的古民居是什么人建的?建于什么时候?年,巩义市文物局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海上桥的古民居多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持建设的是王氏第十二代先人王伯当、王伯禄兄弟二人。当时,王伯当兄弟除经营土地外,还开办煤场,经销煤炭。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此民居群屡经后人改造整修,日臻完备,便有了今天的规模。
海上桥能留存下来如此规模的古民居,还和当时非常重视建筑质量有关。如修临街大房、门楼等主体工程时,为保房基万古久远,房主不惜重金,买回煤炭粉碎后,粉土填装地基,行夯打实,所以几百年后许多楼房主体建筑纹丝不动。
如今在海上桥村,这些古民居依然发挥着余热。村中的老房子被打造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民宿,修旧如旧的理念,不仅保留了古村落的原貌,也让“老房子”换发“新光彩”。
海上桥村不仅景色优美,更是人才辈出。这里是著名教育家郑州市升达大学、郑州商学院创办者王广亚先生的故里。王广亚先生情系教育事业,用毕生积蓄回乡办学,他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彰显了王氏家族的优秀家风家规。
“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神奇海上桥”,这是刻在村中陶瓷工作室的一句话。作为白瓷发源地之一的巩义,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海上桥村打造了一件陶瓷工作室,不仅发扬了巩义的白瓷文化,也可让游客体验亲手烧制瓷器的快乐。
说不尽的村庄美好,道不完的人才辈出。作为年郑州市主要打造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海上桥村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一口古老的辘轳井曾经甘甜深幽滋养了几代人的生命;一间间历经岁月依然站立的古民居,让大家领略了中国的古代建筑的风采;一棵孤独伫立遥望游子回家的百年老槐树,勾起了绵长的乡愁、醇厚的乡恋。
美丽乡村采风线路:
郑州——连霍高速——巩义东下高速——S——与中原路交叉口向南米调头——海铁路——海上桥传统村落
郑州——中原西路——S与中原路交叉口向南米调头——海铁路——海上桥传统村落
编者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为充分展示和宣传郑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郑州报业集团·中原网联合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特推出《小康路上豫你乡遇——“云耕”大型乡村振兴系列活动之郑州美丽乡村全媒体展播》系列活动。将郑州美丽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乡土风情与群众的欣赏习惯相结合,突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赏新时代里郑州美丽乡村的靓丽风景,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老乡”故事。
策划:张新彬
统筹:辛晓青
执行:赵宁于露禹亚楠付智军杨飞刘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