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的前身是峄县。有个地方曲艺莲花落(又名莲花唠、唱花巷)起源于峄县,主要分布在鲁南苏北运河两岸并流行于其他地区。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明代弘治(-)年间,峄县黉学的孙举人与杨举人均为才高北斗,智识过人的学霸;大比之年一同进京赴试,他俩都有十分把握考中进士。可是,当朝太师严嵩、严世藩父子狼狈为奸,以权谋私,在考场作弊,包括孙、杨在内的许多真才实学之士却名落孙山。孙、杨二人返乡后,家道中落,又不甘受穷;他们借鉴古代宫廷里有专门在皇帝面前说唱取乐的“弄臣”(戏弄、玩弄之官)之典故,独岀心裁地创造了莲花落这门艺术。他们放下举人的架子,到绅士、富豪家唱“堂会”,为他们取乐逗笑,领取赏银以养家糊口。他二人为了发泄胸中的怨气,又合作编写了一部《三百举子打严嵩》的书目。莲花落之名,反映了两位落魄才子“岀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的文人风骨。从那以后,莲花落兴起,在民间浸以成俗。到清代康熙年间,莲花落逐步发展到集市上对众公演或沿街卖唱的文化产业。由于行情看好,便世代延续的传承下来。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峄县知县王仪哲把搜刮来的民汁民膏,聚拢13辆银车,去给慈禧太后庆寿。此事激起民愤,导致官逼民反。绰号“快马”的王统时、“玉马”王统来、“小白龙”、“李大天王”及唱莲花落的艺人“锦扇子”等50名农民,在峄县城西逍遥村劫取了全部银车。一场震惊全国的轩然大波,不久便破案,造反派一一落网,被判处惨无人道的重刑。快马、玉马、小白龙、李大天王等人有的斩首、有的跑马拖尸、有的被钢钉钉身在城墙上示众,锦扇子被挖掉了两只眼睛。锦扇子离开峄县这个伤心地,改变名号,自称“盲二爷”,到徐州西南的丰、沛、萧、碭等地区招收徒弟传授技艺。他还编写了一部莲花落书目,名字叫做《逍遥村劫皇纲》,亲自演唱。进而,把莲花落艺术的种子撤遍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发明莲花落的创始人是两位举人,因此,艺人们骄傲的美其名曰《双举莲花落》,以坚定文化自信。
莲花落的演唱形式十分灵活,艺人的右手打竹板(由2个大竹片组成),左手打手玉子(由5个小竹片组成),号称“七件子”;按照节奏,一板一眼,加上动作与表情,有声有色,朗朗上口的即席演唱。可以独唱,亦可多人对唱;演唱的多种角色全是化出化入,即景生情,隨机应变。艺人们游走江湖,服务民间;入乡进城,登门户串店舖,满眼皆朋友,到处都是家。艺人们的行囊非常简便,头戴方巾,身穿长衫,脚登捲鼻箍的“产鞋”;把一个前后都有布袋的“稍马子”搭在肩头;前面的道具有七件子、纸扇子,后面的用具有水葫芦和马扎子。
莲花落从业者的团体称“莲帮”。莲帮内部立有严格的“门规”,奖罚分明;有论资排辈的“支系”;有接头“盘道”的“暗语”。莲帮里极端的提倡忠贞和义气。他们讲究穷帮穷,互相照应,平等和谐,提岀口号:“有一条裤子也要轮換着穿、一个煎饼众人分着吃”;并且强调冻死迎风站,卖艺不卖良心等理性的教条。老艺人收徒弟格外严谨,须有三老四少共同把关,从其品德、智能、体质及家庭背景全面审定。在莲帮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信念实打实凿。师父死了,徒儿披麻戴孝,否则,便是大逆不道。世人认为,名叫莲花落,实际是变相的叫花子。
莲花落的板式有快板、慢板、垛板、散板;唱腔有顺口溜、柳叶锦、哭五更、纤夫曲、小放牛、秧歌调、花船曲、农夫耙头歌及接地气的民间小调。莲花落演唱吐字清晰,赶板夺词,抑扬顿挫,诙谐滑稽。其表演程式与面部表情可体,手、眼、身、法、步简捷明快,闪、站、腾、挪身段优美,喜、怒、哀、乐的变化得当。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惹人开怀大笑的感应效果。
莲花落演唱与兄弟曲艺不同,它是跑场式的轻骑兵,惯用不拘一格的套路,无孔不入,逢场作戏。主要在集市、村头、城镇巷口、庙宇寺院香火会、农闲时的大集会上唱拉场戏;并且还到工匠、作坊、店舗、车站码头唱专业赞颂;另外还登门上户,对号入座的唱《百家姓》赞歌。人们对莲花落的评论为:进什么庙就拜什么神,见什么人便说什么话;大叔干啥我唱啥,七十二行都是老大。例如,到关帝庙,就唱:提起关二爷,真是盖世无,保着二皇嫂,去找刘皇叔;忠义刻在心,亘古第一人----到铁匠舖就唱:老君炉,叮叮噹,打铁比打虎更硬棒;武松不算英雄将,铁匠大哥克金刚----到运河边和湖边的船上就唱:船老大,好神通,扬帆能借八面风;诸葛亮来到运河微山湖,也得跪船拜师傅---到姓赵的家门就唱:姓赵的大叔人人夸,他是天下第一家;我说这话恁不信,宋朝皇帝赵匡胤。如果来到姓苗的家门,便改換另一种唱法:姓苗的,最吉祥,风调雨顺苗家旺;苗家旺,子孙强,年年都打万担粮。万担粮,插金花,苗哥当然第一家----总之,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场所,什么姓氏,艺人总是能够借题发挥,画龙点睛的唱出精彩。莲花落艺人应变能力很强,可以即景生情,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令人叹服。艺人们唱到哪里,哪里就洒满欢乐与笑声。所以,民间对莲花落艺人的评价是“状元之才,乞丐之命”。
莲花落演唱的书目,虽然大多数是适合社会底层口味的“下里巴人”,但是也有登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既有自编自唱的庄户话、嬷嬷戏;又有师徒口援及经文人加工的三纲五常,帝王将相档次的宫廷袍带类节目。可谓雅俗共赏,老幼咸宜,妇孺向往矣。莲花落经典书目有《陶公子投亲》、《风波亭》、《牧羊传》、《灵堂花烛》等;以歌颂陶渊明高风亮节、民族英雄岳飞和才子佳人的爱情;以及嘲讽忘恩负义,嫌贫爱富的守财奴及庄户刁。旨在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在这里暂举两例,一是《陈三两爬堂.训弟》有段唱词:我当妓女卖身是被强迫,你赃官卖良心毫不自觉----你只顾头顶纱帽显威风,全不顾咱同胞共乳情。假如是大官小官都像你,平民百姓咋活生。二是《小寡妇上坟》的开头唱段有:小奴家,暗悲泣,骂阎王爷不是好东西;二老公婆都壮实,为啥偏让我死女婿?十七岁,守寡居,谁能守到七八十?出离房门看东墻,梨树开花赛雪霜;小奴家见白色好心伤,骂梨树你为何人挂孝装?待我上坟回来路,刨去梨树栽海棠。男子汉死了媳妇娶新娘,为什么偏叫寡妇守空房---恨不得砸烂泥塑的假神仙,再扬起竹竿戳破天----试看,这两个书目把两个身陷苦井的女性反封建、反压迫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肘,把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完美统一。从客观上讲,即使是唱一台大型戏剧,其效果不过如此而已。
莲花落薪火相传年,从业艺人只有少数是贫困落难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寸土皆无的穷家子弟。
解放后,艺人们都分得了土地,绝大多数金盆洗手,改业务农。峄县城莲帮世家的刘学良长女刘云,自幼受父亲和祖父刘会章的熏陶,热爱祖业,她一边上学,一边学艺,任凭母亲极力反对,她软磨硬顶,不改初衷。母亲发岀狠话,宁可不要这个女儿,绝不允许她学“下艺”。刘云针锋相对的给她讲道理,说:七十二行不分贵贱,况且,莲花落的祖师爷是两位举人,是高级知识分子,怎么是下艺呢!其实,母亲也不懂来龙去脉,只是人云亦云。在母亲百般阻挠和刻意管控下,刘云矢志不移,终于冲破旧观念,学有所成。刘云把面临濒危的莲花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现在仙坛社区艺术团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邵明思,文化高级职称;枣庄市荀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峄城区作家协会主席;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特邀顾问;峄城区坛山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